禅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啊?坐禅具体是指什么?

fairyzhangyanting 2021-09-19 09:45 171 次浏览 赞 149

最新问答

  • 爱逛DP的小吃货

    禅是佛家的.

    坐禅:意思是闭目端坐,凝志静修。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

    禅:chán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扩展:

    坐禅方法

    一、单纯放松肢体。

    如意坐,或跏趺坐。眼微闭。直背。头颈正。舌轻接上颚。面微笑。自然呼吸。意念之,全身细胞可自由呼吸--呼浊吸清。从头顶发丝头皮起,开始一点一点地放松。不紧张,给其自由自在,就是放松了。

    一直往下,一点一点地,放松到脚趾。注意的一点是,放松的意念不用紧急和生硬,似有似无的感觉最佳。【重点放松的部位,是双眼,特别是眼睛感觉紧和目痛头痛的,这里可以搓热双掌,先温热按揉眼部,和十指从前额到后发梢梳理头皮几分钟,效果最好。】

    各个部位依次放去,一次约1-3分钟。越慢的,放松的效果越好。越是慢的放松,越是精妙的功夫。

    放松3次。是坐禅入静的准备功夫。

    二、结合腹式呼吸、收的“吞咽”动作,协调的放松。

    即,口鼻自然呼吸。

    腹式逆呼吸。

    吐纳的功夫。

    三者合一 。 和着放松的统一。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禅

    百度百科-坐禅

    浏览 320赞 52时间 2024-03-06
  • 安好即可

    [禅] 佛教 禅宗“禅那”的简称,巴利语 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 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身)即是“禅”。

    浏览 407赞 70时间 2023-09-17
  • 好吃好喝好玩i

    以前写的几篇关于禅的文章,仅供参考!略谈“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有没有,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没有得到定,不说离。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觉道清净禅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集论>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浏览 430赞 70时间 2023-06-08
  • 伟哥是老顽童

    您好,是佛家术语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乃禅那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自古以来之实践修持法,佛教亦采用之为常课。佛陀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是佛教坐禅之始。
    据‘大般涅槃经’卷中,出家法以坐禅为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

    我国自达摩禅师东渡以来,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僧睿、慧思、智顗禅师等,皆极提倡坐禅。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闲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乐、当能服、当得善助等诸事。

    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坐禅之法则。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呵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弃盖指弃绝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关于坐禅方法,在禅宗清规,具有详细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者大师于‘六妙法门’中,谓坐禅时可能生起报障、烦恼障及业障等三种障,并说明对治各障法。

    ‘永平清规’之辨道法,提示黄昏(日没后)、后夜(午前二时)、早晨(早餐后)、哺时(中食后)之四时坐禅法。或省略后夜坐禅,称三时坐禅。
    盖坐禅,从精神、、医学等方面观之,皆甚受重视!高僧在坐禅中之脑波与熟睡者相同,而却不是睡眠,为其特征。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暂时于僧堂坐禅,称为坐堂;小参及每日晚参前于僧堂坐禅,称为坐参。又定式坐禅之后再行禅坐,称为精进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众坐禅,称伴禅,或称陪禅。用以报知坐禅时刻,而挂于众寮前之板,称为坐禅板。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分别功德论卷二、大乘起信论、摩诃止观卷八下、五门禅经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起信论义记卷下、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月分须知条、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林象器笺丛轨门]

    浏览 220赞 68时间 2023-04-24
  • 旷野和风

    一般是指佛家的,结跏趺坐即通过打坐、默诵佛经来修行就是坐禅,鄙人的理解。

    浏览 384赞 54时间 2023-02-23

禅是佛家的还是道家的啊?坐禅具体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