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的作家简介.

东北作家简介.端木蕻良的不要..

一点流殇 2021-09-18 16:16 446 次浏览 赞 113

最新问答

  • 执念梦浮生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成立前夕,端木从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多音字!!!



    hòng

    (1) ㄏㄨㄥˋ

    (2) 茂盛。

    (3) 某些蔬菜的长茎:菜~。

    (4) 郑:ECEO,U:857B,GBK:DEAE

    (5) 笔画数:16,部首:艹,笔顺编号:1221211154122134



    hóng

    (1) ——“雪里蕻”(xuělǐhóng):一种芸苔属植物(Brassica juncea) var.crispifolis,可作蔬菜

    (2) 另见hòng



    hòng

    〔名〕

    菜苔 [stems of certain vegetables]

    蕻,草菜心长。——《广韵》

    宣城北寺来上人,独有一丛盘嫩蕻。——宋·梅尧臣诗



    hòng

    〈形〉

    (1) 茂盛 [luxuriant]

    蕻,茂也。——《集韵》

    (2) 另见hóng

    浏览 452赞 123时间 2023-12-27
  • wxb2066472463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浏览 209赞 149时间 2023-01-30
  • 芳菲七月

    20世纪的30年代、4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东北作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之内,题材以反映城市()的工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生活为主,也有写乡镇或农村的农民、无产阶级、中小地主生活的。影响较广泛的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夏衍的《包身工》,叶紫的《丰收》等等。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往往只是作为一些的背景处理,北洋和国民对列强都一味妥协,不敢也不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学艺术则施加压力,不让有露、控诉的机会。
    1931年,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9.18事变,蒋介石及其的国民忙于此起彼伏的工农斗争,忙于“剿共”,对日寇采取不抵抗主义,东北四省随之先后陷,中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急遽而剧烈的变化,文学界掀起了救亡的巨浪,有识之士都感觉到了“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呼吁团结起来,以笔为武器,共同战斗。
    而东北四省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先后集中到了哈尔滨,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东北四省与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数千里,从帝俄时代到十月之后的苏联,对哈尔滨这个一直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很显著。因此,哈尔滨虽然不存在苏联的租界,但仍有相对的特殊性。在、伪满洲国统治之初,哈尔滨的政治空气比起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城市仍旧要稍稍宽松一些。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
    当时,哈尔滨有一家《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名《国际公园》,刘(萧)、刘莉(白朗)、悄吟(萧红)等人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无法对国主义、伪满统治进行公开的露和鞭挞。这种相对宽松的处境为时极短,日伪的魔掌已经开始伸向他们,他们感到无法再逗留下去时,开始分批向关内,先后到了北平、天津、青岛、上海等地。
    萧、萧红、白朗、李辉英、端木蕻良等作家分别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文学》、《中流》、《光明》、《文学季刊》、《文学杂志》以及综合性大型《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的文艺栏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其题材则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东北四省众英勇抗日的事迹,可歌可泣,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也有一些散文,怀念故乡的白山黑水,怀念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坚持在那里作殊战斗的游击健儿,也充满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就这样,人们把这一批到关内的作家、传播抗日战争文学的作家称之为东北作家,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不言而喻,这些作家原来都是在东北四省成长的,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之后,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写的东北的抗日斗争,或是对东北故土的怀念。
    1936年,生活书店已经在国民的严密控制之下,负责人邹韬奋也受到了残酷的,但仍旧负起抗战文学的重任,收集当时影响最为显著的东北作家的一批短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包括罗烽《第七个坑》、舒《战地》、李辉英《参事官下乡》、黑丁《九月的沈阳》、穆木天《江村之夜》、白朗《落前后》、宇飞《土龙山》和陈凝秋《在路线上》等八篇。因为当时文学家已经普遍地称他们为东北作家,因此这个单行本就取名《东北作家近集》。当然,由于这本书的畅销,东北作家这一称谓也更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东北作家当然不仅仅写短篇,也写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萧写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写了《生场》,这两部作品的产生和出版问世,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具体帮助。另一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了长篇《科尔沁草原》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1936年7月1日,也就是东北作家在文坛陆续发表、出版了许多作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之际,鲁迅、茅盾、巴金、聂绀、曹禺等77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在现在当民族危亡……最后关头,一只残酷的魔手扼住我们的咽喉……”宣称:“……加紧我们从事文艺以来就早已开始了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工作……”这宣告刊发在《现实文学》第一期上。在署名的77人之中,杨晦、穆木天年龄较长,很早就离开东北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从事文学评论或翻译创作,而到上海不久的萧、萧红也在其中,可见东北作家在抗战文学队伍中的力量和影响。
    芦沟桥畔的炮声,揭开了七七全民抗战的序幕,战火在全国蔓延开来,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投入了抗战活动,东北作家的题材也不再仅仅写东北的抗日斗争,他们写了各条抗日战线的动人事迹,也对解放区的见闻作了生动的报导。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界对“东北作家”这个称谓就用得比较少了。但是,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确是最早投身抗战文学的一个体,发生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正因为如此,1940年9月,《大公报》副刊出版了《九一八纪念特刊》,发表了一批纪念文章,并报导了东北作家创作的近况。一共列出39位,原如下:
    风露、马上、姚奔、辛代、金人、骆滨基、雷加、塞克、师田手、萧、舒、萧红、端木蕻良、杨朔、白朗、罗烽、孙陵、李辉英、黑丁、丘琴、张石光、张郁廉、铁弦、宇飞、王语今、高寒、齐同、穆木天、高兰、罗荪、关吉罡、辛劳、邹绿芷、李葳、杨晦、金肇野、林珏、赵洵、李雷、丰原。
    当时抗战正在大半个国土上进行,作家的流动性很大,关于他们的信息、异常缺乏,要核实更困难。再加上对于“东北作家”究竟如何界定,谁都没有研究过,所以这个既是第一次“东北作家”的,也只能是一个不太精确的。可以设想,其中有一部分确知他们原籍是东北,或者9.18之后来自东北,而较多的是看到了他们有关东北题材的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或者有关东北文学创作的评论或报导,因此就把他们列入之中了。
    1944年9月17日,也就是9.18十三周年前夕,我在《大公报》副刊《文艺》发表《东北作家论》,论述了三个问题:
    一、中国的抗战文艺决不是到芦沟桥畔响起全民抗战的炮声才开始的,从9.18事变那一天起,就翻开了第一页。东北作家有切身的家破人亡的感受,深切怀念、悼念故乡被压迫、害的父老兄弟,他们早就用战斗的笔对日伪的行进行血泪的控诉,对白山黑水间不愿做亡国的中国好儿女组成义勇作热烈的歌颂。对《第七个坑》等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等长篇小说的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
    二、从9.18到芦沟桥畔响起全民抗战声的六年之间,东北作家到关内之后,生活和工作都存在着莫大的困难,众对之当然很钦佩。鲁迅首先伸出热情的手,为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别有用心的人却在向他们施放冷箭,甚至指责他们不应该到北平、上海来,甚至把矛头对准萧的《八月的乡村》,恶毒攻击。鲁迅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予以迎头痛击,大快人心。
    三、作为一种称谓,“东北作家”应该如何界定?可否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也牵涉到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广义的则包括9.18之前以及全民抗战爆发后出现的东北作家,包括原籍不在东北,但9.18前后在东北生活、工作,而且也写了一些反映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作品。这广义、狭义还牵涉到作品的类别,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那是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当然作者属于东北作家,但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如搞翻译的,他们的论著、译著并不显示东北的抗日战争的,然而他们确是东北人,能不能称为东北作家?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篇《东北作家论》最大的缺点是政治上的原则错误,原来的意思谈到了国民的消极抗战、积极,当然不可能很直截了当提出,而不得不转弯抹角地讲。然而,这样也不行,通不过检查,这一句话被篡改成替国民的不抵抗而多方辩护的话了。还有一些小的问题谈得也不是太清楚。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事隔60多年之后,写了《东北作家与全民抗战》一文,发表于《河北师报》2004年1月(27卷1期)。此文比较全面地分“东北作家体的出现”、“对文坛的冲击与震动”、“全民抗战与东北作家”三部分,谈了东北作家在抗战八年中的活动情况,或在延安或在重庆等地的创作成果。
    文章在结束时,说到刚建国时,有许多东北作家被派往他们阔别已久的故乡,担任了文化教育方面的干部。对1940年《大公报》副刊所披露的包括39人的东北作家的作了几点补正,但也只用了三言两语,十分简单。指明于黑丁(黑丁)、杨朔分别为山东之即墨、蓬莱人。曾翻译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金人为河北南宫人,高寒是云南文山人。孔罗荪是上海人,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过文艺副刊《蓓蕾》。因此,他们都不能说是东北作家。



    狭义的东北作家,也就是9.18到全民抗战的爆发、全民抗战时期,活跃在文学战线上原籍东北的作家究竟有多少人?是哪几位?我根据1940年《大公报》所开列的39人的,作了多方面的的收集、查询、核实,初步按出生年代的先后,排列如下:
    杨晦(杨兴楝)(1899—1983),辽宁辽阳人。1920年于北京哲学系。1923年在北平《晨报》副刊发表四幕剧《来客》。1925年与冯至等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以后有较长时间从事大专学校教职。建国后担任北京中文系教授多年。译作有《悲多汶传》(罗曼·罗兰原著)、《雅典人舌满》(莎士比亚原著)等。
    穆木天(穆敬熙)(1900—1971),吉林伊通人。创造社成员。1923年入东京帝国攻读法国文学。曾一度在吉林执教。初以诗歌创作为主,后来主要翻译巴尔札克、纪德等人作品,翻译出版了巴尔札克的《欧贞尼·葛郎代》、《从贝德》、《从兄蓬斯》、《二诗人》等,并著有《法国文学史》。
    萧(刘、田、刘鸿霖)(1907—1988),辽宁义县人,一说辽宁锦县人。曾在东北陆讲武堂宪兵教练处为学员。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得到鲁迅的赏识而被编入《隶丛书》出版。抗战期间,曾两次到过延安,写了不少杂文,也曾被批判。其他长篇小说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晚年从事戏曲创作与文物研究。
    罗烽(傅乃奇)(1909—1991),辽宁沈阳人。于哈尔滨呼海铁路传习所。随即参加中国,1933年起负责北满(地下)文艺运动。1945年至上海,参加左联,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归来》,对侵略者的行作了血泪控诉。1941年去延安,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以后一直担任政部门的文教工作职务。
    高兰(郭德浩)(1909—1987),江爱辉人。1928年入燕京国文系攻读,抗战爆发,与光未然、冯乃超等提倡诗歌朗诵运动。主要著作有《高兰朗诵诗集》、《高兰朗诵诗新辑》、《高兰朗诵诗选》等。建国后,在山东师范学院、山东等校任教。
    萧红(悄吟、张乃莹)(1911—1942),江呼兰人。先后在哈尔滨、北京读中学。成名作为《生场》,受到鲁迅的关注,帮助出版。《呼兰河传》则是她在大后方回忆故乡自然风貌与乡亲的纪实。她还写过一些回忆鲁迅、许广平的著作。曾与萧、端木蕻良先后共同生活过。后在坎坷中于肺病。
    李辉英(李连萃)(1911—1991),吉林永吉人。青少年时代就到了上海,于中国公学中文系。长篇小说《万宝山》取材东北反抗日寇行的悲壮事迹,影响颇广。抗战胜利后,回东北历任东北诸校教授。1950年去,此后即一直在任教授。
    辛劳(陈晶秋、陈中敏)(1911—1945),江呼伦人。9.18事变后,上海,1935年开始创作,在《太白》发表《索伦人》,以后陆续在《文学大众》、《创作》、《时代文艺》、《光明》等发表小说与散文。其力作为抒情长诗《捧血者》,充满战斗,冯雪峰、聂绀、邱东平对之均有较高评价。
    师田手(田质成、田凤章)(1911—1995),吉林扶余人。9.18事变关内,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联,主要负责组织工作。抗战后期在解放区、重庆发表作品,大多发表于《抗战文艺》与《大公报》副刊《战线》。建国后曾任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出版作品以小说集与诗集为主。
    白朗(刘莉、刘东兰)(1912—1994),辽宁沈阳人。曾在哈尔滨《国际协报》主编文艺副刊,从事小说、散文创作,1935年上海。抗战时期,在山西写了一批控诉日行的作品,1941年在延安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出版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长篇小说等共20种左右。
    端木蕻良(曹京平)(1912—1996),辽宁昌图人。9.18之前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进入清华时参加了左联。1933年、1935年先后写作出版《科尔沁草原》、《大地的海》等长篇小说,《遥远的风砂》、《鹭鸶湖的忧郁》等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文采与才华。建国后写作重点比较集中在曹雪芹及其《梦》的研究与改编。
    舒(李书棠、李旭东)(1913—1989),江哈尔滨人。1931年参加东北的抗日义勇,1935年来上海,参加了左联。1936年在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没有祖国的》,影响甚广。1940年在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系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东北解放后,曾任东北副校长,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秘书长。
    铁弦(张铁弦)(1913—1984),吉林人。1929年于哈尔滨,1935年开始文涯。建国后曾任文学出版社编辑。作品有诗集《天蓝色的信封》、《康庄大道》等,翻译《在特鲁厄尔前线》等书。
    邹绿芷(邹尚录)(1914—1986),辽宁辽阳人。抗日战争前在北京、清华读书,战后即去延安陕北公学,后去重庆,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教导主任。建国后在宋庆龄的中国福利会工作,曾任《儿童时代》社社长。翻译了不少西方著名诗人的作品,汇编成《骑驰》。还译了聂鲁达的诗集《者》和美国、墨西、丹麦的一些小说集。
    丘琴(邓天佑)(1915—),江宾县人。1938年于北平东北。抗战时期在重庆任中苏友好协会秘书。建国后在对外文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翻译苏联诗作甚多,出版了《苏联诗选》、《吉洪诺夫诗选》、《马雅柯夫斯基诗选》等十余种。
    雷加(刘涤、刘天达)(1915—),辽宁丹东人。9.18事变后关内,曾两次去延安。抗战初期在《文艺战线》、《文艺阵地》等发表《鸭绿江》等短篇小说。曾在延安抗习。1945年在东北担任部门的管理工作。“”后任北京文联秘书长。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集《潜力》,共分《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和《蓝色的青枫林》三部,是分别依次出版的。
    骆滨基(张璞君)(1917—1994),吉林珲春人。9.18事变时,他还是个少年。抗战那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崭露头角。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取材爱国青年刘强参加大森林中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气息极浓。其他小说作品甚多,曾遭国民逮捕,经多方营救而幸免于难。

    姚奔(姚正基)(1919—1993),吉林扶余人。抗战期间在重庆复旦读书,1941年与邹荻帆、曾卓等人组诗垦地社,编辑《诗垦地》丛刊《黎明的林子》等多辑出版。胜利后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建国后曾任《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编辑,其后即潜心编纂《英汉大词典》十五年之久。创作、翻译诗集均有多种。
    以上这18位生平事迹与作品都有多种材料可以作证,称之为东北作家,在籍贯上、时间界定上都没有什么疑问。当然,还可能有新的材料发现,这个当即予以补充。



    东北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存在,而且这一称谓,早已约定俗成,见于报刊,出版了《东北作家近集》。这也是客观的历史存在。
    我认为一位作家是否被列入东北作家行列,与他的成就高下无关,不过说明有关籍贯的一些问题罢了。当然,到了抗战胜利,陷于日寇的东北四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新出现的东北作家自然也没有可能、没有必要再给予一种地区上的桂冠,称之为东北作家了。
    但是,我仍要作一补充,当年《大公报》披露的包括39位作家在内的,仅仅是看到这些作家写了有关东北题材,或作了有关东北的呼吁这一类文学作品而编排的,而从事古典文学或文学理论的、学者不一定写过这一类文章,因此,没有被排入这一行列的,也有好几位:
    高亨(高仙翘)(1900— ),吉林双阳人。初入吉林省第一师范攻读,1925年入清华研究院,是梁启超、王国维的研究生。后一度回吉林执教,抗战后历任武汉等高校教授。从事古代文史哲的考证、诠释,其代表作为《老子正诂》。
    姜书阁(1907— ),辽宁凤城人,满族。1930年于清华政治系,以后一直在大专院校执教。古典文学论著有《诗学广论》、《陈龙川词笺注》。
    傅庚生(1910—1984),辽宁沈阳人。1934年于北京中文系。历任东北、华西、北京教授。对杜甫诗有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通论》、《杜甫诗论》、《杜诗析疑》等。
    蔡天心(蔡国政)(1915—1983),辽宁沈阳人。1935年在山东攻读,抗战后在成都四川继续学业。青年时代著中篇小说《东北之谷》,刊载于上海出版之《文丛》月刊(1937年第6期)。建国后,陆续有理论文章与创作发表。
    以上我介绍了四位作家的一般情况,而且他们也都是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但是,我并无一定要把他们列入东北作家之意。之所以作一补充,是让我们对9.18以前东北四省的文风、文学研究、文学创作的全貌可以了解得更完整一些。称不称东北作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因为习惯上从不称他们为东北作家,所以不一定要加上这顶桂冠。但是,他们确是东北大地上成长的,这也不能否定。
    附带要澄清一位作家(艺术家)的籍贯问题,9.18事变之后,《松花江上》这一歌曲诞生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的歌声响遍全国,对于鼓舞众的斗志、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起的作用很大,其作者为张寒晖,一般都误以为他是东北人,其实张寒晖(张兰璞)(1902—)是河北定县人,既不出生在东北,也没有在东北读书或工作过。但《松花江上》确实反映、表达了东北青年在关内时的悲怆情绪与对日寇的深仇大。因此,他被误以为东北人了。
    最后,我仍要再强调一下,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从东北作家开始的,也就是早在全民抗战之前就开始了。东北作家对抗战文学所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东北作家”则是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称谓在那一历史时期之前或之后并不流行,即使偶而使用,也无专门加以探讨的可能和必要。

    浏览 421赞 155时间 2021-12-12

东北作家群的作家简介.

东北作家简介.端木蕻良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