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6

ssssss0008
首页 > 职称论文 > 思想道德论文发表小说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神之雪1314

已采纳

这个题目极大,如果要完整论述这个问题,我想,写出一部比《资本论》还长的书出来也完全是有可能的。不过,我并不打算写出那么长的一篇文章来,一是我没精力写,二是我写出来也肯定没人看。若干个体人类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人多,也就意味着社会的规模大,人少,当然意味着社会的规模小。当然,这话是指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拿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比,同样多的人,现代社会的规模肯定要比古代社会的规模大得多。原因无他,因为现代社会的内容比古代社会多得多,最起码,古代还没有咱们现在的电力、汽车、火车、飞机等等等等。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社会,其组成的基本单位都是一样的,都是人类个体。一群狗组成在一起,虽然也可以叫社会,但,那不是人类社会,与我现在要说的人类社会问题没什么相干。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我们要研究社会,当然得从人这个个体说起。不了解人性去奢谈什么人类社会,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要犯错误。如果以对人性的错误结论去进一步谈论人类社会,百分之一百以上要犯错误。谈起人性,我们首先看看中国古代上学儿童的必修课《三字经》,其中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这绝不仅是中国古代成人教给儿童的观念。即使不说中国古代的成人全部都这样认为,最起码,绝大部分古代人都不敢否认这个观念。这话的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足点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西方社会的立足点。对于这一点,据我听来的观点,据我多年所感受到的印象,就是咱们周围的中国人普遍认为西方人的观点与咱们中国东方人相反,西方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我不确切知道西方人中是不是真的普遍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也许,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在战国时代的荀子那里,确实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言之凿凿,拿出《荀子》这么大概一读,就知道。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之外,还有一种观点,就是“空白纸”论,我称之为“人之初,空白痴”论。除了这三个人性观点外,支持其他观点的人肯定极少(如果不少,而是广泛流传,没道理我几十年来都没见过。如果真有流传极广,却几十年来一直不为我所知的观点,那实在对不住了),我没有作过充分详细的调查――我实在没有那个精力,我也懒得去做那样充分的调查――其实,也不完全是我懒,你想想,把有人类以来所有的人文观点都梳理一遍,那可不是人干的事情――光语言不通这点就把人难死了。还好,不能了解全部,能了解所有主流观点也够了。反正看这篇文章的人也只在这个范围内,至于超出这篇文章之外的人,他们肯定是极少数极少数。如果这些极少数有不同意见,可以单独找本人来商讨,想来,在人数极少的情况下,本人还是应付得来的。其实,说到现在,一直没说另一个极少为人所知却极为正确的人性理论,那就是“人之初,本自利”。是的,人之初,本自利。这才是唯一正确的人性理论。人在本能上,人在发自心底里的东西,都是趋于自利的。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空白纸”,都不全面,都是片面的。只有“人之初,本自利”才能圆满地解释所有人类和社会现象。性善论者以举例的方法证明“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无法反驳人性恶的事例;性恶论者以举例的方法证明“人之初,性本恶”的时候,无法反驳人性光辉善良的事例。这时候,有人被逼到墙角时,狗急了跳墙,说出“空白纸”的理论来。“空白纸”论者说,孩子是空白纸,成人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照这个理论,画善,孩子将来就是善的,画恶,孩子将来就是恶的。对于这样的理论,当然不全是错的,但是,这样的理论解释不了,良好教育下的孩子也有变坏的的现象,也解释不了坏人堆里出好人的现象。无论是性善、性恶、空白论,都不全面,都只是论述了人性中的一部分,某个片面。只有人性自利论,才是人性最准确最正确的唯一论述。其实,不光是人类本性是自利的,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从病毒到细菌到低等生物到植物,再到高等动物,其本性都是要自利。从推论上来讲,不自利的生物所面临的后果只有一个:灭亡。个体不自利,个体灭亡;种族不自利,种族灭亡。或许有人会问,你凭什么这样推论?我说,就凭逻辑,如果你不信,拉倒。信不信,由你。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他们并非真的一张空白纸。他们虽然不会语言,可是,如果他们饿了,他们会大声哭泣,提醒母亲给他们喂奶;如果他们偷偷地在抱被里撤尿拉屎,使自己所处的环境恶化,他们也会大声哭泣,提醒父母给他们换一个舒服点的环境;如果他们怕热,他们还是会大声哭泣;如果他们怕冷,他们还是会大声哭泣;如果他们生病不舒服,他们还是会大声哭泣。总之,小孩子虽然不懂语言,可是本能地却知道用哭声来表达。这时候,没有人教他们该怎么做,他们怎么会知道要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基于人性自利的本能吗?想想看,如果小孩子饿了不哭,病了不哭,冻了不哭,烫了不哭,后果是什么?其实,在人成年后,相当多的行为都不是受控于后天的伦理道德,而还是受控于自利的本能。否则,人就不会存在大量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也不会存在那么多虚伪之极的伪君子(在我的小说《梦里杀伐》中,多有这样的事例说明)。想想看,整天哭泣的孩子是多么地讨厌。在某些家长眼里,对自己孩子这种动不动就哭的行为恐怕都要恨之入骨了――因为忍受不了小孩子如此哭闹而杀子,这样的新闻在我几十年的生命中已经看到过两回。当然,对自己小孩子的哭闹恨之入骨的人肯定是少数,因此而杀子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可是,恐怕没有父母不嫌刚出生的孩子太吵闹的――除非孩子生下来后不由他主要看管抚养。说起小孩子刚生下来的可恶,绝对可以说是“人之初,性本恶”!当然,小孩子除了能给父母带来痛苦外,还能给父母带来许多发自本能的愉悦和快乐。说起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那绝对是发自本能的愉悦和快乐――绝对是发自生物本能的愉悦和快乐,绝不是逻辑道理上的愉悦和快乐――逻辑道理的愉悦和快乐来自于获得好处,养孩子,实在很难看出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除了传种接代。想想看,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整天在你耳边大声哭闹之余,你还能有多少心思觉得愉悦和快乐?人类的生物本能让绝大部分父母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孩子(确实有少部分父母弃子的现象――短期看,这对它们是有利的,否则,它们不会弃子――这种行为对它们的长期效果未必就一定是有害的*)。这看上去好像不自利。可是,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对人类这个种族自利的本能。否则,如果父母都抛弃事实上是负累的孩子的话,人类这个种族早就完蛋了。难道不是吗?*讲到这里,让我想起“老子”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天地万物,天下事,不是以道德仁义来论的,也不是以淫邪奸恶来论的,一件事物发生就是发生了,好,发生了,坏,也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下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遵照它们自身的规律,都不以善恶为转移。自然事物的发展遵照自然规律;生物界、人类事物的发展遵照自利原则――而不是人们一直以为的善恶原则。这就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放之四海,放之宇宙皆准。人类无论被教之以善,还是教之以恶,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否定有影响作用),其基本逻辑还都是:要自利。当作恶不能自利时,只要不是心理变态的人,肯定倾向于不作恶。当行善的结果使自己利益受损,或是使自己得不到预期之外或预期之内的可得利益时,人的内心就会斗争;当作恶可避免自己利益受损,或是使自己能得到预期之外或预期之内的利益时,人的内心也会有斗争。当人内心有斗争的时候,天人交战的时候,我们很难说“善”、“恶”这两者中哪个能赢,这取决的因素太多。而且,人类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时,人们内心对“自利”的判断往往也极端复杂。不同的人对“自利”的看法和定义并不完全一样,这或多或少受限于人所受的智力训练、善恶理念的灌输、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甚至是当时的身体条件等等等等诸多因素。当诸多因素对人的决定有所影响、甚至有所决定时,人的头脑中甚至都不会清醒意识到。这正是所谓的懵懵懂懂中就作出了决定。这些懵懵懂懂中作出的决定,甚至与头脑中已有的那些明确的道理完全背道而驰,这让当事人自己都感觉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甚至不可原谅。人们得知道,自己作出的一些不可思议或不可原谅的决定,虽然不符合自己头脑中的善恶观念,却一定符合人自利的本能。确实,人在很多情况下作出的决定,都不是受控于自己平时所受的善恶观念的灌输,而是受控于自身存在于生物本能中的自利特性。这样一个道理,既可以用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用来观察自己身边其他所有人类的行为。这样,你才能从纷繁芜杂的善恶观念中解脱出来,真正看清自身和其他人类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真正道理。前面讲过,对自利的最终判断是个复杂的过程,决定或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取决非常非常多的方面。因此,不同个体、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不同场景,最终对是否自利的判断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举个例子,自杀,一般情况下,看上去肯定是不自利的。可是,如果人正受疾病的困扰,极端痛苦,而且没有治疗的希望,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倾向于自杀。再比如,在战场上,有战友中了燃烧弹,在熊熊烈火燃烧中痛苦惨叫,要求战友开枪杀死自己,或是战友主动开枪杀死他。在这些情况下,自杀或被自杀就应该是自利的。最起码,自杀的结果可以使自己少受极端痛苦的折磨。当然,我们在说人性本自利的时候,并不否认善恶观念的灌输对人最终判断的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当人被教导的善良多一些,并且内心里也是善良的意愿占上风时,人们在善良和作恶之间,往往更倾向于善良。当然,这也取决于那个利益的大小,如果利益过大,即使善良更多一些,人也更有可能舍弃善良而取利益。当然,有些利益虽然看上去巨大,可是因为面临的风险太大(要注意:不同的人,对风险评估是不同的),人们也会倾向于作出善良的选择。上面提到的,倾向于善良的决定,其实也是要符合决定人内心里自利原则的。自利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指得到好处、或是避免损失。可是,自利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这些。用金钱换取亲情、感情(给伴侣、亲朋购买礼物、花钱请亲友参加某些活动、送钱给子女父母等等等等这些行为),把自己的钱捐出来行善,贫穷的父母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子女身上,贫穷的子女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父母身上,即使无所求的情况下把大笔的钱拿出去送给官员,等等这些行为本身看上去似乎是利益损失,可是,综合来看,这绝对是自利的行为。人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在他们内心里,肯定认为是最有利的一个选择――虽然实际情况未必。总的来说,人的行为确确实实受到善恶观念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决定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自利。当人们选择善的行为时,他肯定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当人们选择作恶的时候,他也肯定认为那是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所以,我们判断人类行为的依据绝不能简单地以善恶来论。也绝不能以为教人向善,人就会向善。不光是教导人向善不能达到让大家都向善的目的,就是以身作则,做出善的表率,也不能达到引领人们都做善事的目的。人类自利的本能具有顽固而强大的力量,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对抗,谁与之对抗,谁就必然被它辗得粉身碎骨。善不能让人类远离自利的本能,恶也同样不能让人类远离自利的本能。全世界、全宇宙唯一能与人类自利本能作对抗的,只有人类自利本能自身。正所谓以夷制夷,以华制华。说句实在话,从表现来看,人类自利的本能更多地表现为恶的一面,少数表现为善的一面。当然,不管是恶多一些,还是善多一些,人类总归不希望毁灭――不希望自己毁灭,也不希望自己这个种族毁灭。人类在本能上总希望把自己的生物信息传递给后代――亲子之爱存在的生物基础。这就为人类能长久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最牢靠的基础。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善和恶,其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往往被判定为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往往被判定为恶。用其他方法或语言给善或恶作一个明确的定义,似乎很难。其实,我上面这个说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包管百分百都对,大概能包管百分之九十九都对。其实,这“百分之九十九”一说也值得商榷。这个百分之九十九之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当人们思想蒙昧时,这个百分之九十九就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远远少于百分之九十九;当人们的思想科学发达时,才能真正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上面这段话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古代社会,人类基于思辨能力和对自然、人类社会认识上的不充分,许多善恶观念都是值得商量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随着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发展,人类的诸多善恶观念被不断检讨,正确的善恶观念才得以不断树立,错误的善恶观念才得以不断地革除。因为真理得以发展壮大,人类社会总体越来越趋于理性和合理,人类也越来越有胆量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越来越有能力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说(这个前提很重要,提醒一下),北欧国家、英国、法国、美国等这些国家进入稳定期和可持续发展期,不像中国以往两三千年一样,隔个几十年,或是二百年,最多三百年就轮回一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找到目前为止最正确最好的社会动作方式。当然,这些国家的社会动作方式并非全无瑕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咱们中国社会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它们的水平。中国三千年来,一直在轮回,点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或者说,中国社会一直立足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之上,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制度的设计以“人之初,性本善”来指导,总希望圣人出现,那岂有不走轮回路的道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人们期望圣人的心不死,混乱永远不会终止。这世上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圣人,退一万亿步讲,即使有一两个,也改变不了千万人的那颗自利之心。一个圣人,纵然他是生杀予夺的皇帝,也对抗不了所有乱臣贼子;纵然他能对抗所有乱臣贼子,管得了他自己的一个时代,他也管不了永远――除非他能永生不死,并且永远正确。中国历史上,真正公认的,有据可查的圣人只有两个,一是孔子,一是孟子。可惜,就是这两个圣人,也是死后被人追认的,活着的时候,他们(都/并)不是圣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圣人。如果谁认为中国有过真正的圣人,请站出来论述。如果他能论述的让多数人心服口服,并且经得起辩论,我就承认他说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真他妈的奇怪,愣是活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鬼话中。而且一下就梦幻了三千年。真所谓一睡三千年啊。人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建立性本恶的理论之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或许,它们是建立在“人本自利”的理论之上。不管它们是不是真的以性本恶的理论作为社会伦理基础。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以“性本恶”作为社会伦理基础,和以“人本自利”作为社会伦理基础,其实质是一样的。想想看,人性自利有两个方面,一是善,二是恶。对于善,我们当然不需要做什么,绝不需要做什么措施加以防范;只有恶,人类才需要小心防范,处处设防。所以,这样一来,以性本恶作为社会伦理基础来设计社会运作机制,当然就和人性自利作为社会伦理基础来设计社会运作机制的结果是一样的。人人都自利,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魔鬼的一面,只要不加以防范,任何人只要膨胀起来,魔鬼的一面必然显现,并且放大,越膨胀越放大。基于此,这世上肯定不会出现放纵之下的圣人。说直白一点,就叫做,这世上永远不会出现圣人。即使有伟大人格的人,那也是在大家的约束之下才会出现。社会管理者不受约束,权力无限,后果只会导致魔鬼,而不是圣人――中国三千年的历史,几百个皇帝中没出现过半个有据可查的圣人,相反,到处可以找到王八蛋皇帝,可以说,中国历史记载中,用血淋淋的事实、用无一反例的事实证明了不受限的权力导致魔鬼的结论。说实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正是证明上面这段话最生动的例子。想想看,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中,出了多少魔鬼。想想看,中国自周以来,有历史记载的三千年,何曾真正出现过一位圣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不靠圣人,不靠愤青,不靠家奴,不靠洋奴,不靠道德建设,不靠人们对道德底线挑战的勇气,不靠永远伟大正确的主义、思想、理论,不靠孔子孟子的儒家,不靠董仲舒的儒教,不靠道德先生,不靠戴三个表,不靠三字经,不靠弟子规,不靠利益既得集团的负隅顽抗,全靠人性本自利(或人性本恶)为基石的社会制度设计,防住人心作恶的种种途径*,这也是中国社会出路唯一之所在。*并不需要事事时时都在事前防住(事实上,这也不可能),事后给予及时的惩罚,一样可以极大地防止罪恶在全社会的普遍流行。只要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把人类恶的一面防住了,人类的善自然会显现出来,人类社会就大有希望,中国社会就大有希望。只要我们做到这一点,其他一切神马都是浮云,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222 评论

小小千寻小尼玛

自选经典或在参考书目中选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撰写约2000-3000字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126 评论

清砖淡瓦

高校面对的是经历过“煎熬”,“过五关,斩六将”,“那高三不是人过的日子”的莘莘学子,我们中的许多人载着童年的梦想,进入大学这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感到陌生的象牙塔,盘算着成为“天之骄子”,唯我独尊。而在大部分学生中,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学艺术的在乎美学。对于道德的重要性,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身为当代大学生,我想我是有权利、义务来谈谈自己的观点的。一 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1.道德修养滑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是自律的,不具有强制力。不讲道德的行为仅受舆论的谴责。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传统的道德观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注重个人的修养。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当然,“损己利人”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因而,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我们不否认这种“圣人”般的人物是存在的,但毕竟是极少数的,我们对那些极少数的英雄人物的讴歌与大力赞美也恰恰说明了这种道德资源的稀缺。只有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才有推广的可行性,而损己利人的道德只可提倡决不能当作标准和规范来普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又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生理早熟,心理晚熟”,在道德层面上已经很脆弱,更不可能如此这般。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他们要么口是心非,要么束之高阁,你提倡你的,我依旧这般我行我素。事实是,过高的道德标准,由于难以实现,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从而逐步恶化,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就道德而言,它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也有高低之分和先进落后之别。2.教育内容的缺失,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所谓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视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爱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这是相当危险的。3 教育方法的不当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方式方法的讲究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率。良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既不利于教育者传授知识,又不利于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品德,修养。将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喊口号,凑热闹,摆架子,没有真正唱响主旋律,没能做到真抓实干,落到实处,即真正进课堂,宿舍,入心入脑。二 道德修养的途径随着全球经济化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形成,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先进科学技术的崛起,面对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青年学生如何准确把握前进的方向,搭准时代的脉搏,怎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和可靠接班人,除了遵纪守法外,在自身来说就要以社会主义道德观规范自己,从自律的角度管好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大学生。青年大学生要以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来指导自身,以规范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自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规范。1. 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学习政治理论课,社会科学课,哲学课,军事理论课,通过理论学习,提高相关课程的教育质量,把枯燥的理论联系生动的教学形式,方法,切入实际,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祖国的国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最可亲可爱的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道德追求,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和追求。正确对待成才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境遇,不断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勇往直前。2 落实《学生校园行为规范》,优化校风,班风建设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的学习,也不能有所懈怠,而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制度上保证,效果上体现。我们应该自觉抵制校园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真正把《学生校园行为规范》落到实处,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3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必有其内因和外因,外因透过内因影响其行为,虽然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内因的形式有赖于外因的长期作用。加之大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相对来说外因对他们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正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的环境形成的。由此可见,人的良好的道德心理也是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作用以及舆论导向下逐步形成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反之,也会让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道德沦丧。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吸引力强,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教育,文艺和娱乐活动,把道德修养和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道德体系。可以依托共青团,学生会,班级,社团等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范的积极性,主动性。4 学习优秀党员的优良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党建建设,加强学生党员的培养工程,真正让学生党员起到先进性的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加入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党的事业需要青年,青年大学生更需要党,青年大学生需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要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也需要一个正确的领路人和领导者,历史选择了共产党,这就是我们应该仰赖的领导者。我们可以通过党建咨询,党章学习小组,团组织生活和政治辅导员的个别谈心等形式的活动的开展,了解党的性质,历史和现状,激发对党的热爱,在政治上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真正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这座丰碑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奋发。5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也是规范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要走出校园,走出社区,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走向基层,到工厂,农村去,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和就近企事业单位签署长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组织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竭诚服务,甘于奉献,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大学生道德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加以研究,道德修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吸收新的经验,不断充实新的研究成果,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大学生道德修养这一系统工程必将取得长足的成效.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新特点 1、要求在物质利益与思想理论相结合的层面说明问题。大学生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只有在公平地处理物质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要求面对现实,又不要放弃主旋律。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是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表现。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敢于面对并及时反映,不能回避,这才能取得大学生的信任。 3、对于解决思想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社会急剧变革,在大学生的思想上很容易积累起大量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当然,热点问题,往往是上面没有表态,下面争议较大的“敏感”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扬冲劲,敢于碰硬。如果见到热点绕着走,打官腔搪塞大学生,装聋作哑,哼哼哈哈,就会使大学生极端失望。 4、大学生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由于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养育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简单的直线平面式的思维路线遇到现实障碍后的回返运动。逆反心理主要针对着三个方面的对象:架子很大的领导干部,以空洞说教为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刮风、起哄式的舆论工具和导向。 5、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追求的新特点。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怀疑的范围和重新检验问题的积极性大为增加。社会的个体对于前人的实践和结论,不是直接接受,而是习惯自己经过亲身重复的实践认识过程。他们习惯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或在事实面前说清问题。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接受。 6、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由于社会变化急剧,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思想问题也大量出现。生活节奏的加快,自身发展的利益,都使得大学生对思想交流的及时性和多渠道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这需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媒体、政府机构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这一特点,作出变通和改进。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失的原因(一)从道德认识的角度看 1、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体立,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2、对思想道德知识的了解不足。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才方向和目标,总是和社会性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脱离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人的才智就会受到抑制。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报效社会主义祖国之心,没有为实现四代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大志,即使只为个人“名利”在某一时期对人的才智发展有某种刺激作用,那也毕竟是不长久,不稳固的。这样的人只会被社会所淘汰。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表现在个人身上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从道德情感的角度看 1、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会,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吃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三)从道德行为的角度看 1、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这主要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①金钱至上。惟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②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靡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 2、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一部分孩子自私,狭隘,惟我独尊的习惯。另外,在当前形式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已势在必行。(四)从道德意志的角度看 1、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但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买饭“加塞”;资金短缺时不择手段去偷、抢,就没想到靠自己的双手去做兼职等等。许多事情刚发生时都很小,但如果都“恶小而为之”,不加注意,不加约束,不自醒而改正,都容易变成“问题”,日后走上社会,就可能沿袭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习上的问题。“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大学校园里,平时学生们只知吃、喝、玩、乐,三点一式的生活方式,教室、宿舍、饭堂,教室里除了上课有人在以外,其它的时间人影都没,到了考试时,天天在背,甚至“开夜车”到两三点钟,这种方式还可值得体谅点;有些就不可原谅了,就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等,带手机,发短信,买答案,甚至找人替考。这些都以屡见不鲜了。 3、人际关系的处理。8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被宠爱娇惯坏了,从小在“惟我独尊”的环境里长大,“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恶化僵硬,同学之间优点一点点磨察是很正常的事,但他们就小事化大,偏要无理取闹,这样他们才心甘情愿。这种都是他们在小的时候就被宠坏了的后果。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作为一名学生的重要任务,要学会学习必先学会做人。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 2、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修养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1、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偏低,在大学生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思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国历史上也强调做君子,古语曰:“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圣人。”由此看来,不论古今还是中外都对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3、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就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材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三)磨炼意志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人只有在亲自从事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干,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养,不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坐而轮道”和“闭门思过”,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情操。 2、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总之,大学生应当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严肃认真,诚心诚意的自我修养,使自己的品质情操,道德境界不断地得以升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84 评论

yoyo爱生活2012

《思想道德与法治》经典阅读论文写作要求一、内容要求1、自选经典或在参考书目中选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撰写约2000-3000字心得体会,题目自拟。2、论文14周提交任课教师(电子版),论文文档电子版命名为:专业名称+学号+姓名。例如:汉语言文学***张三。二、格式要求1、题目:简洁、概括,不超20字,可加副标题(宋体5号)。封面标题楷体1号、居中、封面副标题楷体5号;正标题宋体3号居中,副标题宋体5号。2、摘要:宋体5号,200字以内,概述论文内容,主要观点。3、关键词:宋体5号,3~5个,用分号隔开。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4、论文正文:宋体小4号,1.25倍行距。应层次清析,文字简练、通顺。5、正文脚注:宋体5号,1.25倍行距。6、参考文献:宋体5号,单倍行距。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3篇以上(含3篇)。参考文献反映作者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可靠程度,明确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7、参考文献格式:[1]专著 作者:专著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作者:文献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 作者:文献名[N].报纸名,出版时间(年-月-日),版面。[4]互联网 责任者:文献名.电子文献网址.时间(年-月-日)附件:论文模板以上格式、字数要求均反映在模板里,建议同学们套用模板更简捷。XX***

201 评论

樱花龙女

、内容要求1、自选经典或在参考书目中选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撰写约2000-3000字心得体会,题目自拟。2、论文14周提交任课教师(电子版),论文文档电子版命名为:专业名称+学号+姓名。例如:汉语言文学***张三。二、格式要求1、题目:简洁、概括,不超20字,可加副标题(宋体5号)。封面标题楷体1号、居中、封面副标题楷体5号;正标题宋体3号居中,副标题宋体5号。2、摘要:宋体5号,200字以内,概述论文内容,主要观点。3、关键词:宋体5号,3~5个,用分号隔开。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4、论文正文:宋体小4号,1.25倍行距。应层次清析,文字简练、通顺。5、正文脚注:宋体5号,1.25倍行距。6、参考文献:宋体5号,单倍行距。查阅与论文相关的文献3篇以上(含3篇)。参考文献反映作者研究的深度、广度与可靠程度,明确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7、参考文献格式:[1]专著 作者:专著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作者:文献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 作者:文献名[N].报纸名,出版时间(年-月-日),版面。[4]互联网 责任者:文献名.电子文献网址.时间(年-月-日)附件:论文模板以上格式、字数要求均反映在模板里,建议同学们套用模板更简捷

119 评论

相关问答

  • 思想道德论文发表

    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道德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是分不开的。下面是我给大家

    Candice186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4
  • 思想品德论文发表期刊

    洪贤方,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任温岭市泽国镇第四中学初中思想品德,曾多次荣获各级别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谢玲荣,副校长,主管学校德育工

    一只泡芙er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中学思想品德发表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论文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的渠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思想品

    猪猪钕神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思想品德论文发表小说

    和所学专业的课程有关的都可以写!

    久美雍希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3
  • 思想品德论文发表朋友圈

    切,自己写呗,我都是

    左村爆破兵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