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百合妖妖1990 2021-09-19 09:37 386 次浏览 赞 148

最新问答

  • 咩~咩~羊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节
    踩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集于贵阳市池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饭”。这种饭是用姑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芦笙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和祖先。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

    百度百科-苗族

    百度百科-苗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浏览 467赞 97时间 2024-02-18
  • 午夜的咖啡香

    1苗族的服饰

    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它不但记载了苗族的历史,也传承了苗族的情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其挑花、刺绣、蜡染、银饰等工艺十分精湛。上衣多为大领或大襟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在服饰上绣有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图案,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或栩栩如生或抽象写意,内容多反映苗族同胞对祖先的追思、对故土的眷念、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

    妇女的银饰也像她们的服饰一样花样精美、款式繁多,有头饰、手饰、身饰和衣帽饰等。穿戴银饰是苗族重要节日或婚嫁喜庆不可缺少的装束内容,而尤以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的盛装“银衣”最为光彩夺目,华丽耀眼,其佩戴银饰数量之多,为苗族之最美,格外引人注目。

    2、饮食文化

    苗族广泛的分布格局,庞杂的众多支系,一定程度上使苗族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而这些不同的饮食风格也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特征,那就是苗族同胞在口味上偏好辣菜系,如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的汤鱼就颇为盛行,客人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芦笙伴奏、苗家米酒。

    此外,糯米食物如糯米饭、糯米饼、甜酒等,都是苗族同胞的最爱。在一些偏远的苗族地区,还有吃虫的习俗,有蜂蛹、天牛幼虫、草鞋虫、水蟑螂等,吃法多样,十分新奇。

    独特的苗族饮食文化不仅表现在食物的偏好上,还表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的吃法上。

    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米酒是苗族同胞的最爱,酒席种类繁多,分别有拦门酒、满月酒、酬劳酒、嫁别酒、慰问酒、分家酒、平伙酒、歃血酒、陪葬酒、议榔酒、半路酒、交杯酒、转转酒等。苗族同胞爱好喝酒或为祭祀祖先,或表达喜庆,或联络亲情,席间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3、建筑文化

    苗族居所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被喻为民族文化的“不动产”。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建筑各具特色,贵州中西部地区苗族房屋多为木结构,多以瓦、茅草、杉皮、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在过去常用长形茅草或树干交叉搭成“杈杈房”;湘西一带多为石屋。最具苗族特色的建筑要数吊脚楼,正如歌词描述的那样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能勾起儿时的回忆。一般吊脚楼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基削成“厂”形的土台,之下用作猪圈或存放食物。

    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少数吊脚楼建在水边,柱子立在水里,房子的主体悬于水面,宛如高脚丝鹭在水中觅食。毫无疑问,吊脚楼是苗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4、节日文化

    苗族的传统文化以苗年、鼓藏节、“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节日形式年年往复,代代相传。苗年是苗族祭祀先祖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老年人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青年人则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鼓藏节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将要牛以祭祀祖先。

    “四月八”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苗族英雄亚努。龙船节主要是龙舟竞赛,还有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活动。爬坡节还有三月坡节、四月八坡节、六月十九香炉山坡节等。总之,俗话说得好,苗族同胞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可见,这是一个何等欢快、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的民族。

    5、制度文化

    “议榔”制度在苗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是苗族同胞特殊的自治机构,是苗族同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互助合作,保持民族团结的一种政治形式。

    议榔主要通过议榔会议实现。议榔会议由一村一寨或几村几寨联合举行,上百苗族同胞参加,各种意见经归纳总结后提交议榔大会讨论,形成榔规。

    用榔规来管理社会。比如,榔规规定,同村同寨的所有苗族同胞都能拥有耕田,需按时劳作,保护劳动成果;严惩偷盗、打架斗殴等恶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禁止与外族通婚或跟同姓人氏通婚。

    榔头是民选的代表,负责就会议内容到各寨征求意见。村寨领袖“理老”是负责调解纠纷,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榔规对民众进行教育。在过去,对违反榔规情节恶劣者,在得到众人的认可下,“理老”享有最终裁决权,拥有施以包括赔礼罚款乃至沉水活埋等极刑的权力。

    至今,榔款制度依然是连接苗族文化的坚强纽带,在苗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支柱作用。

    参考

    [中秋习俗]苗族的跳月与侗族的偷月亮菜--文化--网

    浏览 443赞 86时间 2023-05-31
  • thomas0488

    1、传统婚姻

    这种婚姻当属父母作主的婚姻。当男女青年长大后,男方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就会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也认为两家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

    也有女方家对男方家不甚了解的,往往会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马上同意,而是留一间考察。这种情形普遍被认作是有意向了,男方家便会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如若同意,再由双方老人协商,决定嫁娶日期与确认财礼数额等事项。

    也有女方家父母认为不合适的,在第二次说亲时,就断然拒绝,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只得另择亲家。这种婚姻,婚后多数能过得幸福美满,但也有少数并不如意而出现离异。

    2、鸡眼婚姻

    这是居住在雷山县桥港、掌批、掌雷、桃江等地苗族的婚俗。青年男女长大后,虽经媒说定亲,但不算数,还要吃“鸡眼酒”才能最后决定。经择吉日,男方家抬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糯米饭、等礼物,邀叔伯兄弟等到女方家,当晚掉送来的公鸡,待煮熟后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

    若这只鸡的双眼都是睁着的被认为是吉利的,此时长者便当即祝福:“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话语。然后大家举杯共饮相互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若鸡眼一只睁、一只闭,或者两只都闭着,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看鸡眼的长者就讲一些圆场的话,劝双方另择佳偶。大家便草草用餐,饭后各散,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不过,有时双方均属于老亲戚,彼此之间又十分了解,双方的也相配,便经双方父母商定婚事也能成。

    3、还头婚姻

    这是姑表嫁给舅表兄即血表兄婚姻。姑妈生的姑长大后,先去问舅父家是否娶姑为媳,舅父回话不娶了,姑妈才敢把姑向外嫁。

    如果舅父决定一定娶姑妈的女儿为儿媳,则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姑妈亦不敢拒绝。血表兄婚姻,很少能得到幸福,多数都十分痛苦。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认识有了提高,现在,血表兄婚姻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

    扩展:

    苗族的禁忌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和吃蛇。

    (二)节日禁忌

    1、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2、春节初一,不动,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3、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房屋。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参考来源:网-有趣的贵州苗族婚俗

    参考来源:印江县-苗族的禁忌习俗

    浏览 403赞 154时间 2023-01-12
  • 仙呢榕儿

    一.节日习俗:

    1. 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 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接回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 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 十月初二过"小年",要老鼠吃。

    二.信仰习俗:

    1. 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

    2. 过去祭祖要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牛仪式,牛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回家。

    3. 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三.待客习俗:

    苗岭山区的苗族,有"分鸡心"的习俗。每逢佳节,主人便把客人请到家。吃饭时,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就会把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享用,必须与在座的老人同享。这样说明你大公无私、办事公道,愿为他们服务,是靠得住的朋友。否则,就会失去威信,也不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苗家以鸡、鸭为客人的佳品,而鸡心、鸭心又是最贵重部分,把鸡心让给你,就说明已把"心"交给你了,而在座的人也等着你"心"交给他们,这样便于一道工作,互相帮助。

    四.婚俗:

    1.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的脸颊。假如姑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2. 踩脚

      也叫"踩脚"。是广西桂北大苗山一带的苗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方式。苗族青年在传统节日里,通过跳芦笙、踩堂舞、对歌等形式选择了意中人。经过"踩脚"确定了恋情,便可频繁幽会,互赠信物,然后就由双方父母商定婚期。

    3.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这是苗族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4.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拓展延伸:

    我国少数民族:

    1. 壮族 Zhuang/ZH

    2. 满族 Man/MA

    3. 回族 Hui/HU

    4. 苗族 Miao/MH

    5. 维吾尔族 Uyghur/UG

    6. 土家族 Tujia/TJ

    7. 彝族 Yi/YI

    8. 族 Mongol/MG

    9. 藏族 Tian/ZA

    10. 布依族 Buyei/BY

    11. 侗族 Dong/DO

    12. 瑶族 Yao/YA

    13. 朝鲜族 Chosen/CS

    14. 白族 Bai/BA

    15. 哈尼族 Hani/HN

    16. 哈萨克族 Kazak/KZ

    17. 黎族 Li/LI

    18. 傣族 Dai/DA

    19. 畲族 She/SH

    20. 傈僳族 Lisu/LS

    21. 仡佬族 Gelao/GL

    22. 东乡族 Dongxiang/DX

    23. 高山族 Gaoshan/GS

    24. 拉祜族 Lahu/LH

    25. 水族 Sui/SU

    26. 佤族 Va/VA

    27. 纳西族 Naxi/NX

    28. 羌族 Qiang/QI

    29. 土族 Tu/TU

    30. 仫佬族 Mulao/ML

    31. 锡伯族 Xibe/XB

    32. 柯尔克孜族 Kirgiz/KG

    33. 达斡尔族 Daur/DU

    34. 景颇族 Jingpo/JP

    35. 毛南族 Maonan/MN

    36. 撒拉族 Salar/SL

    37. 布朗族 Blang/BL

    38. 塔吉克族 Tajik/TA

    39. 阿昌族 Achang/AC

    40. 普米族 Pumi/PM

    41. 鄂温克族 Ewenki/EW

    42. 怒族 Nu/NU

    43. 京族 Gin/GI

    44. 基诺族 Jino/JN

    45. 德昂族 Deang/DE

    46. 保安族 Bonan/BO

    47. 俄罗斯族 Russ/RS

    48. 裕固族 Yugur/YG

    49. 乌兹别克族 Uzbek/UZ

    50. 门巴族 Monba/MB

    51. 鄂伦春族 Oroqen/OR

    52. 独龙族 Derung/DR

    53. 塔塔尔族 Tatar/TT

    54. 赫哲族 Hezhen/HZ

    55. 珞巴族 Lhoba/LB

    浏览 500赞 124时间 2022-09-30
  • mfiongfiong

    苗族风俗分三部分介绍宗教信仰、服装及苗族饮食。

    第一部分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教的。

    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图腾、鬼神、祖先。

    第二部分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第三部分苗族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等以补充。

    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终年淡食,只能以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浏览 369赞 145时间 2022-03-03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