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越详细越好~长篇大论最好~

手机专用 2021-09-19 09:36 378 次浏览 赞 117

最新问答

  • 阿达殿下

    :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2:是人们更加的珍惜和平,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相关研究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这方面的著作约有3万余种。在我国,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前夜,就已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

    1944年6月,湖南社出版了文元钰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空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百花竞放。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充分掌握历史文献,努力提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一些观点:战争开始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为时很短,只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1940年4月德国进犯丹麦、挪威时期;到了6月,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开始活动,这时战争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本着“博采众长,刻意求真”的精神,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事科学院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强调“帝国主义制度全面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义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西方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的加速剂”。关于引起广泛争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针对“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0年说”等多种说法,该书基于当时世界的主要、战争发动者不同的情况和战争发展轨迹的差异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先后爆发的。1931年9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在东方揭开大战序幕后,又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战由此在东方爆发。1935年10月,意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以后,又经过德意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征服,到1939年9月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大战由此在西方爆发。应该说,这些分析多有新意,较为符合历史事实。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我国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事、等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仅作为事史来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自觉清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重视探求和揭示大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影响。

    肯定中国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阐述抗日战争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

    经过我国学者的多年研究,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国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比如,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该书指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指出:中国6年的局部战争、8年的长期抗战,迫使的一切政施策均以解决侵华战争为中心,无力与德呼应,致使德意日三事条约形同废纸。这样,同盟国无后顾之忧,才顺利执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取得大战的完全胜利。如果低估了中国战场在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就不可能写出科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以中国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比如,韩永利著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通过对抗日战争对战时美国大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战场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责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战略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而非美国的单向支持。

    既注重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史料发掘,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不断深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起点、性质、分期以及绥靖政策、法西斯主义、大战中的中国战场、大战的影响等问题研究的同时,我国多数学者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揭示法西斯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离不开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中国史学界早就把法西斯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出版社1995年版)三部专著先后问世。《法西斯新论》分析了种种法西斯主义现象,并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法西斯体制研究》分别探讨了德、意、日的法西斯体制。陈祥超著的《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着力研究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历史与现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西斯和二战期间许多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致力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在现实生活中,法西斯虽然早已覆灭,但法西斯思想并未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卷土重来。在,国主义思想尚未肃清,国主义分子依然在活动。他们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试图为国主义翻案。这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现,出现了以为法西斯主义翻案为主要目的的“修正学派”,即“翻案学派”。我国学者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对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发掘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王捷、杨玉文等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是北京、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事科学院等单位近百名中青年学者花费10余年时间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收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战略战役、事组织、队编制、武器装备和历史人物等1万余词条。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出版社也出版或修订再版了一批著作。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22种(解放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事科学院外事研究部编著的《侵略在中国的行》(解放出版社2005年第4版)、事科学院事历史研究部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出版社2005年第2版)、刘启安著的《叫魂———侵华日常德细菌战首次独家揭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和李蓉著的《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等。这些都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浏览 195赞 59时间 2024-04-19
  • 吴晗晓美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就是犹太人一定要消灭干净,不然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浏览 419赞 70时间 2023-05-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越详细越好~长篇大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