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简单概括

努力坚持 2021-09-18 16:50 175 次浏览 赞 77

最新问答

  • 我们的2016

    确实,袁隆平当时的科研环境是极为不好的,但袁隆平仍然得到了的支持,并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其中有很多,而且很多是相当惊险的,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

    时期的

    因为幼年时期,跟随和同学一起去园艺场参观,里面水果丰收的景象给袁隆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且袁隆平父母有郊游的习惯,所以袁隆平十分热爱大自然。

    因此高中报考时,毅然地选择了学农学,当时父母对他说,学这个很吃苦的,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很辛苦的。但袁隆平因为对农业有一种美好的幻想,所以就坚持了这个选择。

    在时,当时的教学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繁殖理论(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袁隆平的管相桓教授却比较崇尚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因此袁隆平在他的影响下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说,并且课余阅读了大量中外农业科技杂志,开拓了视野。

    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今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三年实验一事无成,转换方向获成功

    后,因为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所以袁隆平就打算按照李森科的理论指导实践,即采用嫁接的方式来创造新物种,当时虽然能得到产量较高的作物,但是这种特质却无法遗传给下一代。

    就这样实验了三年,突然袁隆平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DNA结构的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打算抛弃李森科的这一套,采用孟德尔遗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上图为论文手稿)

    后来经过近8年对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将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撰写成了论文发表在了《科学通报》上。当时是1965年,是风前的平静时期,而正巧那一期《科学通报》是停刊的最后一期

    科委发现人才,经费问题解决

    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进牛棚了,袁隆平也原本要如此的,姓名都已经上了,就差执行了。但当时的工作组来看袁隆平时,却把袁隆平任命为一块稻田的技术参谋,这样袁隆平很高兴,很意外。

    后来得知,他的材料在被审查时,发现了一封来自科委的函件,工作组完全傻眼了,原来抓错了人,这可是重点保护对象,赶紧地,经费什么的,都安排上,就这样,袁隆平得以开展他的实验,并不受外界影响。

    “野败”发现,科研也需要巧合?

    当时实验需要一株野生的花粉败育的水稻,因为这是实验的转折点,如果找不到,实验就有可能原地踏步,于是袁隆平的助手们到处找有没有野生的水稻。

    后来在海南某处的水坑沼泽地段竟然找到了3个稻穗,当时是袁隆平的助手发现的,因为袁隆平平时就对助手们传授很多育种知识,所以助手很敏锐地发现了这3株野稻的异常,并且迅速通知袁隆平,原本袁隆平准备去北京,接到消息,马上前往三亚,经过检查,这是一株符合实验要求的野生水稻,被命名为“野败”。

    这株“野败”为整个实验打开了突破口,后来经过不断的实验,到1975年时,杂交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获得了巨大成功。

    至此,后面的我们都熟悉了,就是不断改进,提高亩产。

    但很多人都忽视,袁隆平最大贡献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和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正确性,并启发了全国各地的学者,让他们从思想上得到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认为这才是袁隆平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袁隆平口述自传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08

    浏览 398赞 117时间 2023-10-20
  • 尹才宝贝

    袁隆平的贡献——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扩展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浏览 294赞 64时间 2023-04-12
  • S素年錦時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如下:

    1、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

    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5、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扩展: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浏览 461赞 63时间 2023-02-20
  • 加菲慢半拍oO

    袁隆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系之后,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的安江农校,而湖南省是水稻之乡,所以袁隆平很早就同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1961年7月,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水稻的继续播种在试验田里,结果证明去年发现的特殊性状水稻确实是“天然杂交稻”。

    1960年开始,国内接连三年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荒,而粮食生产的重视度也达到了空前水平,袁隆平本人更是励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粮荒,从此彻底走上杂交稻之路。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子邓则,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此后,又经过8年的艰苦试验,一直到1974年才配置成功,并进行了鉴定。1975年,获得大面积制种成功;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杂交稻从发现算起,一直到大面积推广,其实用了17年的时间,而全国全面推广,又用了10年的时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袁隆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也是各方的共识。

    浏览 191赞 149时间 2023-01-29
  • h071232003

    养活了世界上无数人

    浏览 323赞 125时间 2022-07-25

袁隆平的贡献简单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