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武术论文“论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的动作节奏”五到八千字的 谢谢各位了~~!

很急的·· 求求各位老大了 ~~~!

zenghuo721 2021-09-18 16:35 234 次浏览 赞 88

最新问答

  • ellalikesyou

    构成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的发展方向。在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或是武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浏览 346赞 117时间 2023-10-31
  • 霸王V风月

    分太少 字太多

    浏览 447赞 52时间 2023-03-19
  • 王者堕落天使

    武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而且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编辑本段]武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
    [编辑本段]武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两种运动形式,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运动”。一般认为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的发展方向。在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或是武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演练中感受动 作的寓意。所以,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需要的武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的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和,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的内倾性表现了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走向竞艺。
    [编辑本段]武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 术。六.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的内容规定
    整个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术缠头和裹脑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剑的规格要求
    、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剑长度cm ;重量kg; 剑重量kg
    [1; 1.5以下;72 ;0.625 ;0.555]
    [2; 1.5—1.55以下; 74; 0.650; 0.565]
    [3; 1.55—1.60以下; 76; 0.675; 0.575]
    [4; 1.60—1.65以下; 78; 0.700; 0.600 ]
    [5; 1.65—1.70以下; 80; 0.725; 0.625]
    [6; 1.70—1.75以下; 82; 0.740; 0.633]
    [7; 1..75—1.85以下; 86; 0.810; 0.725]
    [8; 1.85以上; 90; 0.910; 0.775]
    的硬度: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彩:不得超过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的规格要求
    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杆(除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2.15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2.00厘米;儿童组不受。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1.40厘米;
    儿童组不受。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剑、、棍的自选,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剑、、棍的自选,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刃向上;屈臂抬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1 技术的分析

    还有的到下面地址看吧,自己组织下材料就OK了

    浏览 327赞 131时间 2022-11-21
  • 独爱陌可可

    武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而且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编辑本段]武术成因
    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
    [编辑本段]武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两种运动形式,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运动”。一般认为运动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中绝大多数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武和荣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技艺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的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的发展方向。在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或是武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演练中感受动 作的寓意。所以,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需要的武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的发展方向。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武术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46年后的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正式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为武术推向世界在组织上更加有了保证。此后的10多年间,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1999年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时间,武术能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进入奥运会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武术自身的文化特性以及它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较出发,对武术能否进入奥运,如何进入奥运进行探讨分析,以寻求武术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途径。
    1 武术的传统特性
    1.1 庞杂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孕育了“自然体育”形态的武术,使其深具庞杂性的特点。中国武术从明代开始,就形成了众多流派、拳家。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从拳种来说,仅从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来看,其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小拳种,类同拳种,体系不完整的和,不计其数。甚至有些同一拳种,又有几种技术流派。就其功能来说,一个拳种既可健身,又可修性,既可用于防身,又可用于观赏(包括自娱和他娱)。从运动形式来看,既有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编成的拳法和器械,又有实战意义的对抗性竞技格斗,还有以针对某一项技能为主,进行专门强化训练的各种。从风格流派上讲,不仅有内、外家之说,南、北派之分,武当、少林之别,而且还有以各种门类划分的“太极门”、“八卦门”、“形意门”、“地躺门”以及长拳类、短打类等等不同风格的派别。这些旨趣不同,刚柔各异的拳种,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使武术表现出形式内容庞杂、风格流派广博的特点。
    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种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性。传统的宗法思想和宗法制,使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排外性。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武术技艺往往只于一个家族中,或在某一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和流派。而且,武术是以个体运动为基础的,由于习武者个人的条件、动机目的、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攻防动作上必然有所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同时,传统的习惯于浑然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使武术这一自然性体育万能化,有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如一个家族的村落或地域,武术很可能成为其主要的文化生活,农闲时习武健身,在喜庆节日与庙会集市等场所欢庆,竞武较艺。宗族纠纷时,又是械斗自卫的手段。这种多元化的功能,也是导致武术庞杂化、多样性特点的一个原因。
    1.2 内倾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更体现了“道”的精神,过程讲究“身心俱炼”,它的运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中国武术历来注重“内外合一”,与西方体育相比表现了更大的内倾性。所谓的“内”,主要指诸如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理品质,所谓的“外”,主要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动作。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它具有极丰富的内涵。长拳中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相合;形意拳中的“心与意和、意与气和、气与力和”等,都是这种“内外合一”,整体和谐要求的具体体现。
    武术的内倾性表现了民族重内、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可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既是最实际的,也是最理想的。武术技术、技法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武术与其它具体的外在竞技不同,难以划定。武术劲力是靠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来实现。手、眼、身、步形体动势是内在精、气、神的反映,形与神,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内劲、内气、内在意境,妙到令人玩味不尽,体味不尽,常常成为练习者体悟不止的“终身之艺”。
    武术内倾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天人合一”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成为武术练功的指导思想。而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则是武术训练的生理学依据。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于是武术练功依照这一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精、气、神的转化,并提出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武术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1.3 竞艺性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作为动物之一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亦具有竞争的本能。《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中:“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论述都认为竞争是人的本性。起源于搏格斗的中国武术,自然也充满着竞争性。如《管子·七法》中记载的“春秋角试”盛况,《典论·自序》中记载的曹丕以蔗为杖与奋威将比武,直至近代的“打擂台”,都说明了人们从比武中显示自身强大和战胜对手的能力与渴望。尤其是在先秦封建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体系尚未形成前,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竞技活动。《春秋》有一段典型例证:鲁嘻公元年鲁国公子季友在战场上击败莒拿队,俘虏莒拿归来,季友却要与莒拿徒手相博,再决雄雌。这种追求战场上胜利之外的另一种竞技胜利的心态正是人们竞争性人格的表现。
    由此可以窥见,武术无论从技术原源、文化心态和思想上反映了它具有强烈竞争性的一面,好勇、争强、决胜是走向世界竞技体坛的心理基础。但是,随着儒道思想的成熟、尤其是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正统之后,对人们竞争天性的逐步压抑,必然导致社会竞技精神的逐渐萎缩。
    正如罗丹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艺术的出现”。对于武术也不例外。“道”的消极,顺从,无为,“禅宗”的“无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对武术产生影响。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文化追求的人际和谐,“己所不,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温良恭谦让”的儒家处世思想,无不对武术发生渗透、规范的作用。集儒道佛之大成的宋明理学,使“贵柔持静”的思想得以大发展,此际相继出现的内家拳系,明显深受影响,偏重的不再是以“刚健”为主的“刚中寓柔”,而是以柔为主的“柔里藏刚”,追求“不偏不倚”、“不如守中”的中庸、适度,“无过不及”、“松静轻灵”的圆活,视武术为“仁者之艺”,武术的出现,使武术由外向向内倾,由“争胜”向“争理”与“仁义”扭转,使它的竞争性逐渐向竞艺性转化。
    中国的艺术文化自宋以后走向平民的审美文化,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反映在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整体艺术观。武术也深受其影响,不仅技术艺术化,而且演练更加艺术化,尤其表现为整体的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衬托。在武术中,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在传统的技法中,尤注重从精神、节奏、风格中体现一种整体的意境,将自身“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气势如虹,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概。少林武术中说:“身之将纵,步之存尽,手之出入,或进或退,或起或落,皆当一气贯注”,以求“拳打一气连,兵战气勇”(《少林武术》)。武术运动所创造的这种战斗的意境之美,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令人神往,耐人寻味。汤一介先生曾谈到中国文化的三大特性:一为崇尚自然,二为人与自然和谐,三为人际和谐(德行实践)。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最终使其走向、走向竞艺。
    [编辑本段]武术比赛规则
    1. 武术竞赛性质
    竞赛分组
    类型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年龄分为:成年组,十八周岁以上(含十八周岁);少年组,十二周岁至十八周岁以下; 儿童组,十二周岁以下。
    成绩分为:甲、乙组。
    注: 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决定
    2. 武术竞赛项目
    一、长拳。二.太极拳。三.南拳。四.剑术。五. 术。六.术。七.棍术。八.其他拳术。九.其他器械。十.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十一.集体项目(集体拳术、集体单器械、集体双器械、集体软器械)。
    其他拳术又可分为四类:
    一.形意、八卦、八极。
    二 .通臂、劈挂、翻子。
    三.地躺、象形拳。
    四.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少林拳等。
    其他器械又可分为三类:
    一单器械。二.双器械。三.软器械。
    3. 武术竞赛时裁判员服装
    裁判员应着赛会规定的统一服装,佩戴统一的裁判标志
    4. 武术竞赛运动员服装
    一. 比赛时,必须穿规定的服装
    二. 服装上不得有多余的附带物。
    三. 鞋子为武术鞋或运动鞋。
    5. 武术竞赛长拳内容规定
    一.拳、掌、勾三种拳型 和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得少4次,马步和虚步不得少于2 次,
    二.五种拳法(其中冲拳不得少于5次)、五种掌法和两种肘法(其中必须有一种进攻性肘法)。
    三.屈伸、直摆、扫转、击响四种不同组别的腿法(其中屈伸性腿法不得少于两种三次)。
    四.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一种持久性平衡。。
    五.三种不同组别的跳跃。
    六.指定动作。
    6. 武术竞赛太极拳的内容规定
    整个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 发劲跳跃动作可做也可不做。
    7. 武术竞赛南拳内容规定
    一.拳、掌、爪三种主要手型和马步(或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弓步(或丁字弓步)、虚 步、 跪步(或骑龙步及单、双蝶步)、步五种步型。其中弓步不少于6次,马步不少于4次,虚步、步不少于2次。
    二.手法、肘法、桥法、步法中的一部分。
    三.三种不同的腿法动作。
    四.三种不同的跳跃动作。
    五.指定动作。
    8. 武术竞赛术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于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于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术缠头和裹脑均不少于3次。
    四.指定动作。
    9.武术竞赛剑术的内客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 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剑法。
    三.剑术必须有三种不同组别的平衡,其中必须有两种持久性平衡。
    四.指定动作。
    10.武术竞赛术内容规定
    一.弓步、仆步、虚步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完整的 "拦、拿、扎"不得少于10次。
    四.指定动作。
    11.武术竞赛棍术的内容规定
    一.弓、仆、虚三种主要步型。弓步不少4次,仆步和虚步不少2次。
    二.不得少于八组不同组别的主要法。
    三.指定动作。
    12.武术竞赛、剑的规格要求
    、剑的规格按运动员的身高确定使用的型号:
    型号;身高m; 、剑长度cm ;重量kg; 剑重量kg
    [1; 1.5以下;72 ;0.625 ;0.555]
    [2; 1.5—1.55以下; 74; 0.650; 0.565]
    [3; 1.55—1.60以下; 76; 0.675; 0.575]
    [4; 1.60—1.65以下; 78; 0.700; 0.600 ]
    [5; 1.65—1.70以下; 80; 0.725; 0.625]
    [6; 1.70—1.75以下; 82; 0.740; 0.633]
    [7; 1..75—1.85以下; 86; 0.810; 0.725]
    [8; 1.85以上; 90; 0.910; 0.775]
    的硬度:身直立,自重下垂不得出现明显弯曲,应有一定弹性。
    剑的硬度:剑身直立,自重下垂,剑身不得弯曲。
    彩:不得超过的长度,彩绸上不得带有其它附加饰物。
    剑在外力作用下弯至90度,弯曲3分钟不变形。
    13.武术竞赛的规格要求
    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直立举手,从脚底到指端的长度。杆(除尖外)下半段的直径为:成年男子不得少于2.30厘米;成年女子和男子少年组不得少于2.15厘米,少年女子组的不得少于2.00厘米;儿童组不受。缨的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
    14.武术竞赛棍的规格要求
    棍的长度最短必须等于本人身高。棍身下半段的直径与杆相同
    上半段的直径不得少于如下规定:
    成年组男子:1.80厘米;
    成年组女子:1.60厘米;
    少年组男子;1.60厘米;
    少年组女子:1.40厘米;
    儿童组不受。
    15.武术竞赛配乐规定
    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16.运动员比赛顺序
    运动员的比赛顺序应在竞赛委员会的监督下,由编排组用电脑抽签决定,或赛前由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临场由运动员自己抽签决定。
    17.武术的完成时间
    (1)长拳、南拳和、剑、、棍的自选,不得少于1分20秒。
    (2)太极拳自选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3)太极拳竞选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4)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
    (5)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20秒。对练不得少于50秒。
    (6)如分年龄组时,长拳、南拳和、剑、、棍的自选,成年组1分20 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18.武术比赛的礼仪
    抱拳礼:并步站立,左掌右拳相抱于胸前(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齐胸高,拳、掌与胸间距为20—30厘米。
    抱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刃向上;屈臂抬横于胸前右手成掌,掌心附于左拇指第一指节,齐胸高并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持,屈臂抬剑,剑身贴前臂斜横于胸前;掌附于左食指根节,高与胸齐,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持礼:并步站立,左手持(棍)把(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于胸前,(棍)身直立;右手成掌附于左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胸距为20—30厘米。
    [ 前言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项目,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武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运动项目,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逐步融合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使武术的竞技体系更加完善,成为了世界体育的一部分。随着竞技武术项目日益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并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宗旨相结合,武术竞赛也越来越激烈起来。因此,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浏览 202赞 120时间 2022-11-15
  • MM头Selina

    外国很多人教的腿法很差劲,有句俗话叫“好腿不过腰,”,像外国很多搏击动不动就亮出高鞭的基本腿法,只要被懂点行的人遇见,只有的份。

    浏览 398赞 56时间 2022-09-09
  • 天蝎兔兔

    武道分大武道和小武道两种,大武道是兵法
    小武道是武术。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道,可以相互贯通,相互体悟。

    浏览 288赞 129时间 2022-05-12

跪求武术论文“论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的动作节奏”五到八千字的 谢谢各位了~~!

很急的·· 求求各位老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