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运动的毛毛 2021-09-19 09:33 406 次浏览 赞 64

最新问答

  • 无敌花花Nancy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这个假期首先选择了《写作教学教什么》研读。

    本书不同于以往读过的书籍,在设计上颇具亮点。作者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是“需要用笔来读的书”。分为主题学习工作坊、共同备课工作坊、课例研究工作坊三个部分,既有视角的引领讲解,也有研修学员的沉浸式体验,更有教研员的交流分享。每个章节的开头有介绍、热身活动、学习目标,还有讲解过程中的观察者点评,每个小章节之后的要点评议与提炼,一章结束后的反思、问题研讨和后续学习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这一系列的编排就使读者全身心的参与其中,一边读一边要思考问题,写下,记下笔记,回味反思。所以,整本书读的并不轻松,但确实也反思不少,收获不少。

    书中的很多地方,我都做了圈点批注,写上了自己的思考,下面我就按书中章节顺序梳理自己最有感触的点。

    第一章,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我觉得这章是点点戳中我的弱点,深有共鸣。虽说教了十年书,也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可是我似乎还是不会教作文,总觉得没有教材,没有序列,不如小学初中那么明确具体。用书中的话说,“写作要么不教,一教就变成了应试化的写作教学”,我现在的作文教学基本都是围绕应试,缺乏过程指导。或者说,我们平时的写作其实是“散文写作”,散文是没有章法的,所以散文从本质上是不可教的,例如我很喜欢让写周记,但是这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我是一点都教不了的,能做到的只是通过评语与交流,不能奢求在周记写作方面发掘出更多亮点,应该把写作教学重心投射到其他文体上。写作课程分为“任务写作、创意写作、随笔写作”。后两者其实教师的作用不是很大,我们更应把重心放在一些实用文体的任务写作中。比如李白坚教描写,其实就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和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你只叫仔细观察,却不教如何观察,是做不到的。这又让我想起,我只叫积累素材,却不教他们如何积累,说描写不具体,却不教如何才能描写具体。另外我往往只重视的写作,却忽视修改;空讲很多写作理论,却没有从的写作实际困难与症结入手切入写作教学,是忽视学情的写作教学,是考虑“我要教什么”而非“要学什么”。

    第二章,写作教学的新进展,郑桂华的讲座,更让我明白为何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随笔,并且随笔也写的很好,应该说写作水平不低了,可是为什么在考场上的作文成绩却一般的原因。郑把写作分为“为交流的写作”和“自我抒发的写作”平时的写作更多的是“自我抒发的写作”,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特别看重的,但“为抒发的写作”其能力主要依赖的学养和积累,往往不是语文教师能够做到的,就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却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就类似第一章里提到的“随笔写作”和“创意写作”。而“为交流而写作”,类似于“任务写作”,则一定要引导有“读者”意识,“任务”意识。考场作文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交流写作”,读者就是阅卷,眼中一定要有“读者”,明白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何在,任务何在。我们在引导积累素材的同时,其实更应该对进行一些思维的训练或者表达技巧的训练,帮助构建语言模型。这些才是我们可以教的地方,用力要用对地方。另外郑也对我一直很推崇的读写结合提出质疑,为获得资讯的阅读对语言模型的构建作用是很有限的,很多经典是阅读范本而非写作范本,读好书是读到了好书中的有效信息,不一定能模仿,而且很难模仿,不一定对写作有帮助。我让写读书笔记其实是为了加深他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其情感与作者文字的交流,这个其实也是我不可教的地方,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同时,郑也提出了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以“模仿”和“习得”为主的高成本思路,转而讲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一是从作文的写作过程入手来探讨作文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种是构成作文的知识和能力要素入手来设计作文分项训练过程,但是这些话对我来说还是很抽象,有隔鞋搔痒之,要继续研究揣摩。

    第三章,交际语境的写作,第四章,功能性写作学习。这两章主要围绕交际目的,读者意识,创设情境,贴近生活,唤醒经验几个方面讨论写作教学的方法,但课例多为小学作文教学,于我的指导意义不是很明显,理论性也相对较强,所以感触不算太多,故略过不谈。

    第五章,微型写作课程设计原理。这一章应该是整本书中可作性最强,最能引发我思考的章节。我以前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专门提过“微写作”的概念,有时最有效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当然这是从降低写作难度,克服畏惧心理来谈的。其实,转换思路,我们教师教作文也可以“微型化”,我们以往总是在抱怨高中没有写作教材,没有写作序列可以参考,我还曾经设想过自己建立一个写作序列,但是作起来非常困难,而本书也明确指出我国的写作课程一直试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内反复让早已具备“合金式”思维能力的削足适履去适应单一化的写作课程内容,写作课程序列化的追求是有待商榷的。今年带高三,我本打算像以往一样从作文的审题、结构、素材、语言等方面系统讲解。但读了本书后,我才发觉自己其实做了很多无用功,其实考场作文从高一开始的每次后我都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以上内容其实是知晓的,如果再给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本书提到的微型写作课程——主题来源于写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常见不足给了我有益启示。我下一步的作文教学,重心应该在发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上。为此,我以开学考的作文为例,先阅读习作,发现作文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混乱,没有观点。2、主题单一,或离题远。3、素材不能很好的说明观点。最为突出的两点是,这是写一封信,但有的写作是“无对象”的自我抒发,讲述的与内容和材料没有任何联系,另一点就是太过口语化,侃侃而谈,却分不清“观点”和“事实”的区别,例如有就认为“不要在开车时打电话”是一个明确的观点,觉得讲述完自己的话后用这句话来总结就可以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把全班57位同学的作文按不同问题分作8类,让他们集中讨论问题在哪,然后书面反馈,在我点评之后,全组集中力量修改一份作文,多次反复修改后,把原文和改文贴在一起让全班同学阅读比较。我想这就是基于写作问题和困难设计的微型课程。

    同时,本书最后的课例研究工作坊中郑桂华教授的引导分清“事实”和“观点”的微型课程也给了我有益启示,刚好针对作文中出现的叙述冗长却没有明确观点的问题,我下一阶段备课的重点正在于此。

    最后一章,基于量表的写作教学。引导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我们的作文评分标准。其实当有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只能得45分的时候,我并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我其实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批作文标准训练,评作文分其实很主观,而且我似乎也只会评考场作文,因为还有一个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可以参考,我还能大致从内容、结构、表达方面摸索出一些得分的依据,其他类型的作文真是凭主观好恶打分。而这一章提出的评分量表是一种较为具体的评分标准,而且书中也了外国作文评价的具体依据,我手头也刚好有一本《美国语文》高中版,参看下来,我国的作文评分标准确实比较抽象,难于对产生具体的指导。当然,虽然知道了我们评价存在的问题,但是真要自己设计一份评分量表还是非常考验功力的,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把高考评分标准进行细化,有针对性的挑出几条,让自己对照、自评、小组评、师评。再深入的思考,期待在工作室中集思广益,能够和师傅兄弟们探索出更有效的评分标准。

    厌倦遐思,其实这本书读一遍并不够,在写读书笔记时慢慢回味,又发现自己遗忘了不少有效信息,同时又产生了不少想法。同时,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启发你想,更启发了你去做,只有在做中实践探索,才能一步一步找到自己最想要的!

    浏览 347赞 152时间 2023-07-23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