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论文,1000字左右,急!

RT,求高手帮忙,明天要交,谢谢啦。1000字左右~~~~~~~~

猪猪的面团 2021-09-19 09:34 337 次浏览 赞 67

最新问答

  • 艾吃艾美

    项羽之
    乱世出英雄,秦末,由于宦官赵高专权施以,繁重的徭役、名目甚多的苛捐杂税和残酷的刑罚迫使无数农民揭竿而起,在最壮烈的一次以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全面爆发后,赵高及秦二世对待的手段更加极端了。终于,楚地一位少年被其民不堪命的惨境得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
    英雄出少年,是他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横渡漳水、破釜沉舟,于钜鹿以少胜多;一举击溃秦主力。不久,又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扫天下,将腐朽没落的大秦王朝送进了坟墓,最终饮马中原,自封为“西楚霸王”。
    他,便是项羽。
    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他太凶残戾了,充其量只能算个枭雄。”
    既然如此,试问天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能在大秦王朝最为繁荣昌盛、国富兵强之际,霸气十足地“口出狂言”道:“彼将取而代也!”并真正将其付诸实现的呢?
    其实项羽的凶残戾只是针对他的敌人而言的。
    首先他怒贪得无厌、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的会稽守,举兵响应陈胜起义;顺天意、得民心。
    其次又矫旨诛了只会纸上谈兵,却又贪生怕,从而贻误战机的宋义,夺兵权、振心。
    最后他再刺了昏庸无能、误国误民,整日只知沉湎于酒色的怀王,取而代之,获君权、树威望。
    至此,可以说项羽的每一步成功都是建立在戮的基础上的,可是他的,都是该之人!甚至他曾经坑秦二十余万降卒,而从不滥一个无辜百姓。他也曾一场大火将整个阿房宫付之一炬,但绝没有纵火焚烧掉他所征服的任何一座城池。
    但是,为什么总有人把项羽和那些人越货、嗜血成性的强盗相提并论呢?如果仅仅是因为对待敌人的手段残忍,就可以一笔抹掉西楚霸王为了天下苍生、万民的福祉所作出一切功绩吗?难道非要对自己残忍,对敌人仁慈,才算得上是英雄所为?
    如此,惟恐天下早已无人敢以英雄自居了!
    事实上,依照当时秦王朝分崩离析、雄四起,各地阀割据导致连年征战、伐不断的历史背景,在弱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下,项羽采取以力赢得和平,以牺牲换取自由,以戮维系天下一统的手段何罪之有?所以项羽不单是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大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身边竟然无贤才良相辅佐。可范增疏于计划,项庄有勇无谋,项伯暗通张良,以至于鸿门宴上刘邦竟然侥幸逃生。
    后来册封汉王,由于项羽太仁慈,太道义,他欣赏刘邦是个人才,便不顾范增的劝谏,放虎归山。但是刘邦岂非等闲之辈?他太低估刘邦的实力了,以至于自己被刘邦围困于垓下之时,他才明白其实自己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垓下一役中,汉相张良趁楚兵少粮尽之际,竟施小人之计——命士押解江东老弱妇孺千余人于楚营辕四周,并以武力威胁令其高唱楚歌。一时间楚将士士气大挫,以为楚地尽为刘邦所占,他们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溃了。
    此刻霸王的帐中也传来慷慨激昂的一阵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
    这是项羽在对他的爱妾虞姬倾诉自己心中的万般无奈。因为自“册封汉王”一事后,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早就弃他而去了,刘邦亦得意而言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范增走后虞姬就成了项羽唯一的知己,也许只有虞姬这样的美人,才是最了解项羽这样英雄的人。
    闻听霸王此番悲歌,虞姬心碎不已,亦起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后便趁项羽不备之时,拔剑自刎了。
    身为一名女子,虞姬竟也明白“君甘臣,君辱臣”的道理,如此申明大义,怎不教天下须眉汗颜?
    佳人香消玉殒,霸王痛不生。
    无奈大势已去,此时的项羽已是英雄末路,身陷于十面埋伏之中,惟有孤注一掷,组织突围拼个鱼网破方才有一线生机。项羽下令命其部属各自突围逃生,但忠于他的八千江东子弟誓与他同生、共存亡!
    光剑影、血雨腥风,在历经一场恶战后,突围成功的项羽拖着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身躯来到了乌江边。这时他才发现,为了掩护自己,跟随他南征北战多年的八千江东子弟竟无一人生还,楚全覆没!
    此时,乌江边有一位捕鱼老叟愿意送项羽度过乌江回到楚地,并谏言,以西楚霸王非凡的才智和胆略,回到江东之后,假以时日、重整旗鼓,必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但是项羽谢绝了老渔翁的好意,多年无休的征战和不息的嘶早就令他身心憔悴。他觉得八千江东子弟尽是于己手,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强烈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使他再无颜面回到生养他的那片热土,更不敢面对那痛失亲人的孤儿寡母。
    项羽惟有一以谢江东父老,同时也只有一才能保全他英雄的名节!
    徘徊在乌江边的项羽在挥泪折断了那支同他经历过数次征战、敌无数的方天画戟后,又斩断缰绳放走了那匹随他出生入、浴血沙场多年的乌骓宝马。
    乌骓渐行渐远,一去不返。属于项羽的时代也就此远逝。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寒风凛冽中,项羽毅然拔出了五尺长剑……刹那间巨星陨落、日月无华,就连江涛拍岸声也变成了阵阵叹息……项羽——这位推翻了秦王朝无道的统治,纵横大江南北数十载的英雄,以自刎的方式,于乌江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垓下一役,项羽战败,虽败犹荣,刘邦虽胜,胜之不武!
    即便如此,但项羽终究还是败了,可正因为他的失败,才有了他和虞姬一个热血豪情,一个似水柔情,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佳话。也正因为他的失败,成全了刘邦的帝业,这才有了以后一派升平的“文景之制”与文治武功的“光武盛世”。
    我曾幻想:或许项羽的失败,甚至于他的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因为身为一名武将的最高荣誉便是血染黄沙、战疆场,而最可怕的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像项羽这样的英雄是宁可战沙场,也不愿在安宁平和的日子里虚度光阴的。试想,倘若天下真的太平了,那么项羽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只能在回忆往日驰骋疆场的峥嵘岁月中郁郁而终,这样对他实在是太残忍了。因此,他的或许真是上天的眷顾,与其让项羽在天下太平的盛世里倍受煎熬地去,倒不如让他在战败后一引快,何其壮哉?相比之下后者更显英雄本色!
    项羽虽,但他在生前兑现了他曾立下的狂傲誓言,真的将大秦王朝取而代之,他走完了不到三十年短暂但辉煌的人生之路。
    逝者如斯,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九州大地已经忘却了当年黄尘古道上鼓号争鸣的金戈铁马,时代也早已开始书写新的篇章,无数的英雄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渐渐陌生、或是被遗忘了;项羽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渐渐模糊到只剩下李清照的这首词了:项羽,你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你那率真的男儿本色,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那身成仁的壮举,将使“西楚霸王”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与歌颂
               生当做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留给我们的当真只有这短短的四句诗词吗?不,应该还有我们民族那种不畏强权、不屈不挠,敢于为了自由、理想和信念去抗争、去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叫“骨气”。
    项羽,你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你那率真的男儿本色,刚直不阿的性格和那身成仁的壮举,将使“西楚霸王”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与歌颂

    浏览 216赞 119时间 2023-09-19
  • wwj快乐柠檬头

    项羽在秦末风云际会,“以百战百胜之气盖于一时,手裂天下以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殊不料,却在楚汉战争中骤然覆灭。鉴古方能知今,项羽功败垂成的人生之旅留给后人许多思考。古往今来,成果斐然。纵览近二十年来对项羽失败原因研究的成果,不难发现人们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位充满神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就二十年来项羽失败原因研究的成果作一简单的述评。
    一、素质说
    从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具有素质进行探讨的学者是魏逊、陈裕宽、王光照、龚鹏九和陈业新。
    魏逊在《项羽败在志》(《解放报》1984年8月23日)一文中认为:项羽之败,败在他向来胸无治国安邦之大志,因而他的奋斗一直缺乏一个正确的政治目标。项羽无志而失民心,他怎能不败?
    陈裕宽则认为项羽无争天下,统一中国的大志,是他半途而废的重要导向(《楚汉相争为何楚败汉胜》,《浙江师范学报》1994年第1期)。
    王光照在《亦论刘邦和项羽》(《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项羽在政治上幼稚,使他在鼎革之际做出有悖时势的抉择,是他败亡的起点。
    龚鹏九认为:不学无术是项羽败亡的最根本原因(《项羽败乌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陈业新则认为:项羽非但知道学兵法,而且知道如何学,是真能学兵法者。而且,项羽有取天下之才,令人遗憾的是,有事才能的项羽并没有多大的政治谋略和手腕(《试论项羽兵法》,《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上述学者中,魏逊、陈裕宽于项羽的志向,但其志向观,略有不同;龚鹏九则锁定项羽治学态度;王光照则强调项羽政治素质之低的危害;陈业新则突出项羽有才无谋;志当存高远,伟大的志向是激励人们追求人生理想的动力。而素质优劣更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失败的根本保证。只有志向和素质完美结合才更容易造就个人事业的成功。
    二、用人说
    汉高祖刘邦自认为:自己战胜项羽,是因为重用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许多学者以此立论,提出许多看法。
    王铭在《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信谗多疑、忘功寻过。取才依据是以名以尊,是亲亲尊尊的人才观。所以汉胜楚败的关键在刘、项持不同的人才观。
    邱永明认为:项羽用人有失无得,不能尽己之才,更不能尽人之才。项羽在用人原则上苛礼唯亲;在用人态度上,项羽刚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项羽多疑忌才(《刘项用人得失和汉楚相争成败》,《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1期)。
    鸣柳在《兼听则明——刘邦战胜项羽管见》(《探索与求是》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项羽的悲剧在于自恃勇武,不能听大家的意见。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只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项羽却不能吸收和消化不同的意见。
    龚鹏九认为:项羽不识才俊失去了用贤的机会(《项羽败乌江的原因剖析》,《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陈有芳在《从项羽之说起》(《》1997第8期)一文中认为:项羽犯人主不善用人之大忌,没有凝聚力,形不成核心。项羽之输,输在不善待人才上。他缺乏象刘邦一样驾驭人才的技巧,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自断臂膀。
    上述学者中,王铭强调了项羽人才观的局限性;邱永明指出项羽不能充分发挥集体才干的弊端;鸣柳则强调在用人上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龚鹏九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不识才;陈有芳认为善待人才、驾驭人才是重中之重。在用人问题上,大多数学者注意力集中在用人失误上。殊不知,用人的前提是慧眼识人,用人的关键是才当其用。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这是一条历史基本法则。它是作为者最不应该,也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观念说
    观念制约着人的行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有利于人们积极开拓进取,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僵化人们的头脑。
    王太阁在《汉兴楚亡的主因在政治意识》(《殷都学刊》1994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刘邦兴,项羽速亡,关键在于刘邦政治意识清醒,项羽政治意识模糊。政治意识是否清醒决定着战略决策是否正确。而且,政治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待的态度上;其次表现在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敌友的分辨上;最后表现在对待义帝的态度上。由于项羽政治意识模糊,才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滕新才则认为:小农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带有普遍性特征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狭隘、保守、自私、虚荣。同时指出小农意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刘邦因为注意加以克服,所以登上了九五之尊。项羽沉锢于斯,葬送于斯(《论陈胜、项羽、刘邦的小农意识》,《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李景山则认为:项羽目光短浅,单纯事观念,穷兵黩武。他不能把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失败(《楚汉战争胜负原因探讨》,《绥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李仁守认为:秦朝被推翻,破坏的任务已经完成,便需要出现新的时变。项羽不能师承古代开国之君,实行仁政,不改变自己的攻击性观念和作风。仍然发挥自己的力惯性。一切从事政治斗争的历史人物的祸福,都是由于知不知时变和能不能适应时变造成的。与其说是项羽祸莫大于不自知,不如说是项羽祸莫大于不知变。最后他得出结论:项羽因不知时变而导致失败命运(《项羽

    浏览 179赞 80时间 2021-10-20

求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论文,1000字左右,急!

RT,求高手帮忙,明天要交,谢谢啦。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