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7

kisscat0317
首页 > 职称论文 > 浙江大学在科学发表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issy有福相

已采纳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部分获奖情况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二等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获团系统组织工作奖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学院)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潘姚华(05混合班)、赵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队伍9位同学获得国际一等奖,占浙江大学所获一等奖的75%浙江省“网新国际杯”程序设计竞赛:欧阳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学获得一等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吴昊(05混合班)、朱旸(05混合班)、刘泽(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SCI, EI或ISTP收录)。

185 评论

灰羽联盟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 历史 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

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王勇教授联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丹麦 科技 大学Wagner教授和Hansen博士等团队,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中,首次在原子尺度下一氧化碳催化氧化过程中观察到催化剂界面活性位点的可逆变化,并据此实现了界面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原位调控。这项成果对今后设计更好的环境催化剂、高效稳定地处理污染气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北京时间2021年1月29日,被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刊登,这是该团队继2020年1月24日之后第二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原位催化方向的学术论文。

电镜底下现原形,

打开催化“机关”

负载在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是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重要催化剂,也是工业催化研究中的常见组合。

浙大团队依托其擅长的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技术开展催化反应研究,在原子层面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催化过程。这个纳米催化剂长什么样呢?王勇介绍,金颗粒像一个磁体,牢固地贴在由二氧化钛制成的底座上。

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两大现象:一是看到一氧化碳催化氧化时二氧化钛表面的金颗粒发生面内(外延)转动(约9.5 ),首次通过可视化实验直观证实了界面是活性中心。二是从催化反应环境回到氧气环境时,金颗粒又神奇的转回到原来的位置。

侧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这个过程就像武侠剧中,通过旋转机关打开隐避门一般,金属颗粒通过转动合适角度后可增加界面活性位点数量,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看清“黑匣子”的难度在哪里?袁文涛介绍,高质量样品的制备、观察角度的选择、电子束的干扰都会影响实验的顺利开展。正如审稿人所说:“目前已有一系列工作报道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环境下发生可逆的结构变化,但在原子层次获取他们的结构演变细节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制备原子级别平整的金-氧化钛界面。”王勇说,这样才能实现金颗粒的可控转动。此外,找准观察角度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能够看清晶格的排布,另一方是能够更好地描述现象。“一开始我们从侧面去观察,(对非本专业人来说)旋转不是很明显,开始审稿人不太相信,后来我们重新设计实验从顶上往下俯视,角度稍有一点变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审稿人肯定说:“所有这些都是利用原位电镜完成,他们把侧视图和俯视图观察到的信息关联起来,这真了不起。”

俯视视角观察金在二氧化钛表面的转动

还原事实真相,四两拨千斤

浙大科研团队这次看到的催化剂转动,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正如其中一个审稿人曾提到“整个颗粒的转动是难以置信的”。

这是因为金颗粒和二氧化钛结合在一起时形成了化学键,“焊接”非常牢固(有外延关系),即便是被高能量的电子束轰击也都岿然不动。

张泽解释,一样东西的存在要保持能量的最低状态,不同的环境中,物体所需最低能量也是不同的。这就好比,在低海拔地区需要100摄氏度才会沸腾的水,到了高海拔地区可能90摄氏度就沸腾了。

如何打破化合键的“定力”,让它动起来从而实现对界面的操控?

王勇说,用“蛮力”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用巧劲。氧气通入后喜欢吸附在金-二氧化钛界面处,可以把金颗粒‘托起来’。”王勇说,我们和高嶷理论团队密切合作,结合一系列理论计算发现当实验中把一氧化碳通入与氧气发生催化反应,本质上是消耗了部分界面氧,“桩托”就不稳定了,这样四两拨千斤地把原来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推动的金颗粒转动了;当我们停止通一氧化碳时,界面氧得到补充,金颗粒又转回原位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催化剂颗粒在反应前和反应后都处于同一位置,但在反应的过程中转动了一定的角度,如果没有原子尺度的原位实验观察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现象的。”张泽院士说。

前沿与应用,科研两条腿走路

对科学家而言发现一个现象,理解其中的规律后,更重要的是利用得到的规律改造现实世界。

在实验中,浙大研究者发现当实验温度达到500摄氏度时,不同气氛环境下金颗粒可在两个角度间可逆转动而形成两种界面结构,如果在催化性能好的那个结构时把温度降下来,比如说降到室温,就可以“锁定”这个界面结构,在低温催化反应时展现优异的催化效率。王勇说:“这一发现为未来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别的材料、别的反应的调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利用温度和气氛调控金-二氧化钛界面结构

与此同时,金颗粒二氧化钛催化剂对于消除一氧化碳、防止中毒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这将为研发更廉价高效、安全稳定的催化剂打开一扇新窗户。

张泽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走到世界前沿,发现新现象,找到新规律;另一条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期望我们的科学发现能助力高效稳定催化剂的研发,这样才能为国解忧,为民造福。”

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袁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倍恩博士、浙大材料学院博士生方珂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大电镜中心王勇教授为通讯作者,高嶷研究员、Wagner教授、Hansen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大团队学术带头人张泽院士对此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和支持。此外,杨杭生教授、博士生李小艳和欧阳参与了该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青促会、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博士后基金、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同资助和支持。

197 评论

小马摩羯

这两天公布了杰出女科学家奖,一共有5位获奖者,其中有一位是中国的女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呢,就是来自于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院的教授,胡海岚教授。他因为在神经科学,尤其是抑郁症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了这个奖项,他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大力的推动着抗抑郁药物的发展。

胡海岚他是在1973年出生的一个浙江人,他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1996年的时候,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在2002年的时候,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到了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在工作。到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进行工作。又在2008年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5年加入了浙江大学。

她在《科学》《细胞》《神经元》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这一些论文分别是:

神经元活动依赖工具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胜利经历重塑丘脑–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以稳固社会等级;

情绪来了不妨先等一等;

前脑边缘系统中的情感效价可视化研究;

外侧缰核:抑郁症的异度空间;

多巴胺的负调控中枢——缰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外侧缰核中的βCaMKII介导核心抑郁症状的发生。

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这个生物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这些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他对于神经系统中尖端前沿技术的驾驭。他正是这个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人民日报也曾经评论他说“他是亚洲第一人,实力与颜值双爆表”。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加关注+收藏哦。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浙江大学发表科技论文数量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 以下四个考试级别,通过一级才能拿到2级证书,后面的依次类推,但可以同时报考多个级别,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级别证书均无时效限制,三、四两

    肥航哒哒哒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浙江农林大学发表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1年本科历史。经过51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 经济学、法

    大熊是个小太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浙江大学本科生发表论文

    1、报考浙江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不需要额外发表论文,只要能够正常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学生就可以报考。2、201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预报名工作在9月底就

    冰箱在说话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浙江大学医学院发表论文

    个人资料如下: 黄卫东,1956年出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大施兄帅呆了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6
  • 浙江科技大学期刊投稿邮箱

    这个不太清楚。似乎没听说过这个。

    天龙过江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