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概相关书籍的读书笔记2篇。

写得好追加分

sjloveyuliqin 2021-09-19 09:41 214 次浏览 赞 117

最新问答

  • 冰心草堂123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读书 读书笔记 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名 院 学 姓 称: 系: 号: 名: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授课教师 完 成 时 间: 1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 今天,我仔细的读了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本书,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 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 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 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 发。 的这本书写于 1938 年 5 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 1937 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 统一战线,同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 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 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 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 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 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 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 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 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 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 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的事才华非 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 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 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了把马克思主义普 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 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 得胜利的一般的方,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 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2011-11-28 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读书笔记与感悟(二)经典马克思经济学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的生产过程, 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 来的生产过程。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的生产 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 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 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构成商品内在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 (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 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 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 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 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 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依 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 币形式,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商品经济内在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 生产关系。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 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 流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 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体现 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 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 货币的流通速度。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 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 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 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 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劳动者劳动 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 ,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 有。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具体内容为: (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 上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 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 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 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 (c) 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 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 (v) 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才是剩余价值加(m)的真正 源泉。判断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m′) ,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m′=m/v) 。而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 价值一定的条件下, 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即增 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是以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为条件, 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 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追 逐超额剩余价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这种目的而竞争的必然结果。4)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 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产物。 (5)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 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 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 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 的全部劳动的报酬。 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条件下, 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 济的基本经济现象——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即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使得厂商具有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势,表现为市场供给的扩张;另一方面,工资的市场, 使得工资被于劳动力价值的水平, 无法与生产扩大的趋势同步, 表现为由工资形成的市 场需求落后于市场供给的扩张。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 效需求不足”。 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即剩余 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基础上,在第七 篇又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的 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 的必然性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 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 (3)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 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4)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 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 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 劳动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 , 一切生产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使用而日益节省, 各国日益被卷 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 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 贫困、 压迫、 役、 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 而日益壮大的、 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 联合与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 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 梏。生产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 炸毁了”。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 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十六队岳成琰 0916134

    核心提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 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 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 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 19 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日益露,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 b.无产阶级作为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 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提出新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是: 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其中: 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 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 系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 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m g 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 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 证关系决定的。 4、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新增) 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 会条件。 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 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 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为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并根 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动 拉力的发展。 5、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新增)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发挥有两个层次: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 我们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的条件下,必须对其具体形式(经 济体制) ,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所 以,重视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 途径。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a.以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b.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 c.对人们的经济活动的支配和制约往往带有强制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又有自身特点: a.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 化。 自然规律-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b.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 自然规律-可以不依赖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和发生作用。 c.经济规律-带有阶级背景,即与一定的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自 然规律-无阶级背景。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 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二者的关系: ①二者统一,缺少任何一个都将不能成为商品 ②二者: a..同一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二者不可兼得;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 103f 与人的关系,是历史的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①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②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 ③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④生产管理的效能; ⑤生产的适度规模; ⑥自然的丰度。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 5、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 ②是以生产的资本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主; ③是资本家(企业)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 费需要,即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东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 的追求,使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需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发展的必然结 果。 四个阶段: ①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 济关系。 决 | 定 |====>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 ④世界货币;⑤世界体货币 3、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在一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 规律。 一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间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4、和信用货币 :由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信用货币(存款货币) :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如: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等。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由于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 币贬值现象。 通货紧缩:与前者相反。 它们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价值规律 1、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 基 础 影响 价值<===> 价格 <---供求关系 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是商品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 值上下波动。 主要作用: ①自发调节社会经济; ②刺激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优胜劣汰。 4、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具有客观性、有效性,但也有局限性(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时间 滞后性),从而造成使用的浪费,必须将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实 现的有效配置。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新增)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 a.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从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到斯大林都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期的特点、 任务, 建立和运用、发展劳动价值论,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 本。 c.今天我们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同样要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 新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任务,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 值论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发展、和建设实 践发展的要求。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 a.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①“总体工人”创造价值。②“总体工人”的范围不断扩大,科技劳动、管 理劳动等要求我们对劳动的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 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 在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b.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创造精神财物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因此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3、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前 提 价值创造 <--- 财富生产 \/ 生产活动的结果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完全等同: 1、①财富(使用价值)-生产物质内容(人类劳动和自然物质) ;②价值- 人类劳动的结晶(不饱含任何自然物质) 2、二者并不是同比例增长的:①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水 平的提高成正比;②价值的增长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一般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W-商品 ;G-货币 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②流通目的不同 商品流通的目的: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的目的:为卖而买 ③流通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中:交换 103f 的是等价的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中:起点与终点的货币量不等,终点大于起点。 G-W-G+Δg 资本总公式:G-W-G'(G+Δg) 2、资本总公式的 : 根据价值规律, 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 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 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产生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原因: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和生活,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 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生活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用以培训出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 需要的劳动力。 另外,还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能为他的者 创造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 过程具有两重性: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②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 ①必要劳动时间; ②剩余劳动时间。 3、资本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资产阶级 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C 可变资本: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V 意义: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 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了科学依据; 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奠定了基础。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 关系 土地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是劳动产品,有价值。它们与劳动 力结合将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的价值和价的保存或转移, 都是劳动的结果。 6、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m'=m/v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它们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 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 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它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 件。 两种方法常常是被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 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具有暂时性。 9、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劳动力:潜藏在人内的劳动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商品。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不能成为商品。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 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者劳动的剥削。 原因:①它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 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 过程。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饱含两方面内容:物质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分为: ①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②扩大再生产-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和劳动力。其特征 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 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有机构成 物质形式-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劳动力 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

    浏览 307赞 148时间 2022-03-28

有关毛概相关书籍的读书笔记2篇。

写得好追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