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民族主义论文 > 正文

谈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5-12-28 21:54

摘要:

近些年来,民族主义思想的不断研究发展已经远远不在学术的范围之内,逐渐开始影响到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行为,进一步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这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表

  近些年来,民族主义思想的不断研究发展已经远远不在学术的范围之内,逐渐开始影响到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行为,进一步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这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民族主义推动着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然而,近年来,民族主义思想在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中消极作用尤为明显,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树立什么样的民族主义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民族主义的内涵
    有关民族主义的概念,大家众说纷纭。中国学术界大概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解释:“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况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意识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文化运动。”〔1〕从上述有关民族主义的含义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民族主义是有关心理、思想及意识方面的东西,属于精神方面的内容,是对民族的一种深厚感情和认同。第二,从对民族认同、忠诚的角度出发,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尊严等等,追求民族利益和民族繁荣、兴旺,使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在上述意识的作用下,把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自发参与有意识、有目的社会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即就是正确的意识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预期效果,促进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国家建设未来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必须要不断科学文化知识,扩展知识面,丰富自身生活,树立正确的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参社会活动,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对社会发展的向往及对民族生存现状的忧患意识,意味着一种更为浓烈的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非常深厚的爱,此种感情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理性对待民族发展的历史,面对社会现实,以理性批判的精神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要忠于自己的国家,自觉为其做出自身的贡献。在这层意义上,民族主义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当代大学生以民族利益为前提,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争取独立发展的平等机遇,对内抑制肆无忌惮的精英主义,强调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发展,在此层意义上,民族主义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反思。再次,当代民族主义,对内重视一切人民的自由、平等,反对精英民主,坚决反对别国干涉中国事物,在此,民族主义有利于激起了当代大学生对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的理解和追求。
    根据民族主义性质的不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有健康的民族主义和病态的民族主义两种基本类型。健康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开放的、积极的、尊重个人意愿的民族主义,是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正确的理解,正当的维护。同时,病态的民族主义与健康的民族主义相对,是一种情绪化严重,封闭的、激进的、消极的、忽视个人意愿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宣泄。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就是说,在看待评价事物时,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好的与坏的要兼之。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事物。对于民族主义本身来说,我们既要看待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民族主义消极的一面。
    近些年来,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病态民族主义的事例有很多,无不令人反思。总所周知,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有关于钓鱼岛是日本的绯闻不断出现,妨碍祖国实现伟大复兴,一次又一次的激起民众的愤怒。发起反日示威游行的地区非常多,从公开报道上看,数据接近六十座城市。而具体到游行示威的队伍规模,人数则在数十到数千不等。再看人群构成,大学生在其中占到不少比例。我们坚决相信,在其中大部分人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出发的,维护祖国统一,但也有不少被期盼民族分裂者亦或外国势力所蛊惑,吹动,挑起事端,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很多事情还不能正确对待,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受他人影响和被他人利用,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还不能对对事件的本质进行的恰当判断。因此,在这层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是个危险的群体。大学生属于国家的知识分子,是国家未来的支柱,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相对于其他人要多,比其他人享受到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要多,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我们理所应当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从小是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下长大的,我们对国家、对人们有着极其深刻的感情,我们爱中华民族,爱中华同胞,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从心底希望民族统一,国家更为繁荣昌盛,但同时,我们在表达我们的情感的时候,应比其他人更为理智把自身情感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站的高,看的远,从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理性维护民族利益。
 三、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的培养
    由于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又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理性民族主义思想是指:“一个民族在维护民族利益、表达民族情绪时能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情感体验,把本民族的利益和其他民族利益放在平等地位上考虑的一种思想意识。”〔2〕由以上关于对民族主义的定义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到,理性民族主义要求在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的基础上维护本民族利益,不能为了本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一切。从现时代角度来看,现时代说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此同时,反对盲目排外,反对消极对待除了本民族之外的一切东西,即极端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其他民族的利益,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中适合本民族发展的先进东西,促进民族团结,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彰显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理性民族主义要求对待传统中国文化要有理性批判的精神,不能全部吸收或是全部抛弃,走极端之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又要明确民族主导文化,把握主流方向,同时兼之多种非主流文化与之并存,彰显时代性和民主性。
    当代大学生在以后的国家生活中将扮演主力军的角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接班人,由于大学生中间存在对民族主义理解不全,而造成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思想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能切身感到民族主义的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各种认识判断和理解力还处于不断形成的时期,需要不断有正确的指引和领导。同时与时俱进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关键的品质,只有保持与时俱进,才能在当前形势下有针对的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要让同学们了解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全面理性的看待问题,了解相应事物时事热点问题,不但看到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理性处理事物,坚定自身立场,树立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想。
    (二)形成正确的社会引导机制
    《中国谁在不高兴》中指出:“愤青是个大市场”、“民族主义是笔好买卖。”〔3〕社会是个大杂炉,学生处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部分,也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的影响。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而不良环境则使人精神不振,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在社会当中建立引导机制,来不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民族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主要通过书目、网络等来了解社会,近年来,在商业炒作下,一批具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书目刊登在了畅销书上,其中有很多是病态的民族主义,而大学生缺少辨别能力,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吸取,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网络上的消息由于大学生不能正确过滤,不能正确充实自身,造成心理扭曲,判断失误,造成损失。由于大学生未来国家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社会同样有责任来不断引导,正确宣传有关内容,促使大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
    (三)净化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影响力
    据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网民群体,大学生里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存在不上网的情况。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世外人”是不存在。而大学生这一称号也要求其要与时俱进。现时代,网络是大学生情绪表达最为激烈的领域,并且,这些表达往往缺乏理智,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盲目性等的特点。网络大发展的时代,对民族主义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的冲击大大增强,民族、国家的观念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挑战,一些网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淡薄;另一方面,这促成了民族情绪高涨,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也利用网络工具加强了自身力量,改变自身形式。”〔4〕这表明,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利用网络这一中介进行理性民族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