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西方哲学论文 > 正文

理解西方哲学语言的几个视角

来源:UC论文网2020-11-18 11:52

摘要:

  摘要:从西方哲学语言含义入手、简单分析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些观点和方法,对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对西方哲学语言的准备把握,我们就进一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语言提供几个浅显的视角,促进对哲学的学习,更好理解世界,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做准备。  关键词:哲学语言;特点;理解视角  高中《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提供一些观点和方法,学...

  摘要:从西方哲学语言含义入手、简单分析西方哲学的特点,西方哲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些观点和方法,对观点和方法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对西方哲学语言的准备把握,我们就进一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语言提供几个浅显的视角,促进对哲学的学习,更好理解世界,为人类更好的生活做准备。


  关键词:哲学语言;特点;理解视角


  高中《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提供一些观点和方法,学好并应运好西方哲学大有裨益。但是西方哲学要点亮人们前行的明灯,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宇宙和改造现有的世界,某种程度上依赖人们对西方哲学语言的深刻把握和理解。


  一、西方哲学语言


  (一)语言


  形式系统说,语言是一个系统符号,“符号”有很多近义词,如信号、象征、标志、画符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实施和所指,用一物一现象来表征另一物、另一现象,把符号用作括号名称。


  工具说,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词也是一种工具,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别处,就在于它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意义不是取决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是取决于它的使用方法,工具本身无意义,而在于它被运用时。


  构成说,语言一般由语词,句子来构成,用来描述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


  总述,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用来描述世界,人们借助它来描述现实世界和建构可能世界。


  (二)西方哲学语言


  西方哲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出于对日常语言缺陷的弥补、修正,它采用一些高度抽象、概括的语句来揭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周围世界,甚至整个宇宙。哲学语言是一种求真性语言,侧重于对客观真理认知。


  二、西方哲学语言特点


  西方哲学语言,它很抽象、概括、枯燥、乏味,与日常语言大不相同。西方哲学语言为什么如此抽象、概括?这与西方哲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这两个基本问题。西方哲学特点对理解西方哲学语言特点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哲学语言对象


  哲学研究的对象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即作为“存在的存在”或者“不动的动者”,这些对象形式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不变性。不变的东西是变化东西的原因、根据。哲学研究第一原理、终极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


  (二)哲学语言的求真性


  西方哲学语言为追求客观真理,它追求至真和至善。


  至真。哲学研究的“是”是对寻求普遍的终极的存在和最高的原因的学问,是人类智慧的对象;科学研究的“是”是变化的事物背后不变的存在,科学通过理智分析获得这样的理论知识;感觉的“是”是具体的行为,生活中具体现象。无论哲学的“是”、理智的“是”,还是感觉的“是”,都有肯定和否定,有真假之分。


  至善。亚里士多德对伦理的善和哲学上的善进行了区别,伦理学关于实践的知识,实践智慧的对象是善,这种善与人的行为及非理性因素(感情、欲望、意志)有关。美德是具体的善,善又是实践层面的概念,因此它是形而下的善;哲学是关于理论的知识,理论智慧的对象是善,这种善与求真有关,哲学是形而上的善。


  (三)心理话语的同一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各学科之父,他的《解释篇》表达了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我们心理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对口语的记录。語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名词和动词相结合,形成句子。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地区的口语和文字不同,但不阻碍人们对事物的共同理解,说明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由这种共同的内心经验表达的对象也是相同的。哲学语言表达的内心经验相似,因此人类有对事物的共同理解。


  三、理解哲学语言的视角


  (一)名与实的关系


  不同语词/句子称谓同一对象。在讲意识的本质时,说“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这两种表述都是对意识的定义,它是通过把人脑与不同的事物(词语)的结合来定义意识,之所以与不同的词语结合表达同一对象,体现了哲学语言侧重于从事物间的联系来把握事物,揭示出该事物本质。再如,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也可以表达为“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还可以表达为“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语词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含义。在讲运动的含义时,运动一词的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含义大不相同。前者指物理运动中的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后者指一切事物的变化与过程,它揭示了一切具体领域的运动的本质和特点。哲学上讲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哲学中的发展和口语中发展也有区别,如果不加区别,则会影响我们对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解。


  (二)相似词语不同指称


  西方哲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很多相近的词语,弄懂他们对我们更精确的深入学习很有必要。


  “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这一对概念在词语表达上只差一字,但是所指差异很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独立于意识的这一性质,标志自己区别于意识的属性,一个特字,指出不同于意识的性质。客观存在则指实际存在的各种事物。


  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学习者会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结果。虽然明确的答案对我们认识物质及世界非常重要,但阻碍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不是这句表述,而是“属性”和“特性”。“特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独特性质,而“属性”则是一事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虽然“属性”和“特性”不是该陈述句的结果,但是对理解物质这一概念非常重要”。相似词语表达意义相距甚远。


  (三)哲学中专有名词


  西方哲学中的一些词语,诸如形而上学、实体等,在日常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中很少应用,西方哲学语言中高频出现的语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应用时容易对之产生机械式的理解,或者依字而望闻生义。


  行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两个对子之一,它通常指一些理论、道理、观点。这种理论不依赖于客观对象而独立存在,不受生活经验变化而变化。与辩证法相对立,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一切事物都是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而这种变化是外因引起而不是内因引起。


  实体范畴起源古希腊哲学以探讨万物本原为开端。本原即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成就,在《范畴篇》中,将“存在”分成“这个”存在以及作为数量、性质、关系、状况、时间、地点等的存在,共10类。作为“这个”的存在名之为“实体”。它是其他几类存在的基础,其他几类都只是它的“属性”。


  不同的哲学家对“实体”这一概念的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体观吸取了以往哲学中实体范畴的合理因素,例如: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认识的,物质是一切属性的承担者,是多样性统一的基础;物质是按其自身固有的辩证规律发展的,物质自身包含着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必须用辩证法研究物质世界及物质范畴的含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实体论就是物质论。


  (四)主语内容的广泛性


  哲学语言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的,它是对形象化、具像化的事物、现象、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在表示某些关系和概念时,所涉及的主语是泛指,泛指某类事物、某类事件、某类现象,而不指具体事物。


  主语不特指某一对象,人们把抽象的语言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并且借助形象化的对象辅助理解,难免会出现对哲学语言原意理解不周或者片面理解。基于习惯性口语,对于正确理解哲学语言局限性不言自明。


  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一事物满足主体的一种积极功能和属性”。要理解价值的含义,我们就要理解“事物”和“主体”,“事物”在这里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也称作“客体”,它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主体”;人在社会实践中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又是价值的客体。所理解价值必须从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两方面加以考察,物只能作为“客体”,而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由此人作为客体时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主体时又有自我价值,从而全面理解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个人发展、造福社会。


  (五)省略主语


  例如,在讲真正哲学的社会作用时——即批判和指明预见功能。虽然在这里省略掉了主语,但特指真正哲学的作用。在哲学史上,哲学划分标准较多,在这里按性质上划分。真正哲学具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但其积极意义大于其消极作用,所以教材主要指变革社会的积极意义。


  又如,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加以比较、对照的东西,主观和客观是形容词,这里省略掉了主语,完整的可以表述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教师在这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提点到位。


  (六)不同词语间的包含关系


  在哲学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不同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仔细考察,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要加以比较和区别。例如实践和劳动,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直接现实性活动。劳动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主体既可指单个人,也可指人们,其影响可大可小。实践主体是很多人,并且产生对整个人类较大影响。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理解为实践是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西方哲学中,认识和意识是相近词,但是也有区别。第一,体系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认识属于认识论。第二,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式和被动接受);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主动形式)。第三,层次不同。意识包括感觉、思维、心理、情绪等。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第四,对应的概念不同。意识与物質相对应,认识与实践相对应。第五,顺序。意识产生于思维活动之前,而认识是思维活动之后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语言,上文中我们从六个方面做了方法解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阅读中,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来理解哲学的语言,读高中的《哲学与生活》教材,领悟到了若干理解视角,但是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钻研哲学专著和书籍来增加我们对西方哲学语言更加深刻的把握。


  作者简介:王银芳,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