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王亚南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21-01-28 08:21

摘要:

  摘要王亚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学执教和从政三十多年,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和高校教师观等方面。在发展观上,王亚南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不同校情相适应;在质量观上,王亚南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必须处理好全面育人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制度建设与形成良好风气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为主与兼顾科学研究的...

  摘要王亚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大学执教和从政三十多年,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和高校教师观等方面。在发展观上,王亚南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不同校情相适应;在质量观上,王亚南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必须处理好全面育人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制度建设与形成良好风气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为主与兼顾科学研究的关系,处理好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的关系;在教师观上,王亚南提倡勤奋治学、循序渐进、团结协作和人人平等。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可以从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发展观;质量观;教师观;高等教育强国


  王亚南(1901—1969),原名际主、直淮,号渔村,笔名王真、碧辉,湖北省黄冈县王家坊村人(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教育家,1926年毕业于中华大学教育系(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身),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厦门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王亚南在三十多年的大学执教和二十多年的大学管理生涯中,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和忠诚朴实,以一位教育家的深邃眼光和非凡魄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道路,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王亚南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及学术著述中,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中的一朵金花。科学把握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内涵特质,将其思想转变为行动的力量,对于当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


  王亚南的高等教育思想凝结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渗透在他办学治校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里,其主旨对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和高等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年苦读,立教育救国之“鸿志”


  王亚南年轻时是个追求上进的有志少年,更是个热盼祖国富强的爱国少年。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病逝,贫寒的家境磨炼了他的意志,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毅力。目睹苦难的社会,他萌生了教育救国的远大理想。1913年,王亚南怀着教育救国的初心到黄州小学就读,很快被祖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学宝库深深吸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广泛阅读《论语》《左传》《国语》《史记》等经世之作。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第一中学,更如饥似渴地涉猎群书。为争取更多学习时间,他仿效司马光的警枕设计一个三角床,以此警醒自己不要贪睡。1921年秋,王亚南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让他看到了教育救国的曙光。


  (二)中年求索,做桀骜不羁的“野马”


  王亚南的中年人生是一段充满“民族主义的愤慨情绪”②的旅程,这段特殊的经历是其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精神支柱。如果要用一条主线来贯穿王亚南中年求索的足迹,那就是“野马”精神——其核心要义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不做国民党的官,二对国民党不抱幻想。这种精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7年他只身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在学生军教导团任政治教员时。大革命的失败,使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面对邪恶吞噬正义、卑鄙亵渎真理的行径,他开始愤世嫉俗。


  (三)功成名遂,成俯首耕耘的“老农”


  新中国成立后,王亚南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但他没有被功名冲昏头脑,而是静下心来做益于人民和国家的事,他不再称自己是桀骜不羁的“野马”,而自称甘为人民服务的“老农”,全心全力为新中国的建设俯首耕耘。从新中国成立到1969年王亚南去世,王亚南在多年的大学执教和从政生涯中,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其“老农”精神也不断升华。王亚南倾力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老农”精神,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耕不辍,坚守学术研究的初心。


  二、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的主旨


  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既是其教育智慧的反映,又是其高等教育实践的集中体现,具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价值和特质。王亚南的高等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我们可以从其发展观、质量观和教师观中窥豹一斑。


  (一)发展观


  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缘何发展、凭何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看法和态度。王亚南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他对高等教育本质、功能等方面的认识。王亚南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注重“三个适应”:


  1.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土壤,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和谐共振、融为一体,才能积聚发展力量,赢得发展空间。王亚南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出发,强调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相适应。


  一是高等教育改革要与政治制度建设相适应。王亚南立足于高等教育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将高等教育看作一种社会现象,把高等教育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政治制度建设相适应。王亚南主张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服务,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⑦,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⑧。为实现高等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的主张,王亚南强调党委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发挥集体领导的力量,通过改善领导的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党组织建设、开展整风运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课教学等举措,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政治制度建设协调共进。


  二是高等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王亚南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出发,强调一定社会的形态,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适应一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第一位的选择。他在论述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或思想只有走在社会经济发展前面,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才能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他说:“教育是要在它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或社会倾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的场合,它才能发挥极大的社会功能。”⑨在王亚南看来,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使高等教育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三是高等教育要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王亚南从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出发,认为“科学研究工作不是无的放矢,也不单单是为了科学,而是有一定的社会目的和实践要求”。王亚南眼中的“社会目的和实践要求”实质上是强调大学科研旨在传递科学知识、经验和科技成果,使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条件,取得“向科学进军”的胜利。王亚南领导下的大学曾经有一个响彻全校的行动口号:“把科学研究硕果当作炮弹,狠狠地打击敌人”;“让钢水奔流,淹死美国强盗”。


  2.高等教育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高等教育既是国家进步的推动力量又是国家政策作用的产物,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基本国情相适应。王亚南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和总路线出发,将高等学校发展的共同任务归结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具有马列主义世界观,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他提出三条基本主张:


  一是招生规模要适应国家政治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尚未彻底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虽然国民党政府机关移至台湾,但对新政权的颠覆之心不死,常派出飞机对大陆进行轰炸袭扰。王亚南根据厦门大学地处国防前线、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承担部分国防任务而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的实际情况,强调招生规模不宜过大,否则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招生人数要控制在二千人以内,待国防事业巩固及学校条件改善后可以适度扩大,最大发展规模可以规定为五千人。王亚南所倡导的控制规模、保证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其实是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二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匮乏,王亚南根据厦门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将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确定为:依照国家建设对各种人才需要的缓急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设置专业,尽可能为发挥学校潜力创造条件。同时强调在国家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的前提下,先尽力之所能,把现有的专业搞好,待国家和学校的物质条件改善后,再逐步进行各种专门化的设置,结合国家需要成立东方语言系,开设印尼语、印地语等新专业,借以集中地、合理地使用人力、财力和物力。


  三是院系调整要适应国家政策变革。王亚南担任厦门大学校长不久,国家即推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优化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王亚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决支持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他在1952年的工作总结中说:“本年度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是建立在思想改造的胜利基础上的。这次全面的、彻底的教育改革密切地配合了经济建设计划。”


  3.高等教育必须与不同校情相适应


  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办学基础和条件,高等教育发展只有关照校情,才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王亚南坚持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从学校原有基础和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否则行不通。他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后,就是根据学校的实情确定发展方向,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谋求学校的科学发展。


  一是根据本校实际确定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1952年,由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华东高等学校调整会议明确将厦门大学指定为华东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提出厦门大学向新型的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王亚南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按照综合性大学定位提出厦门大学的办学性质、方针、任务和培养目标。他在分析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时强调,综合性大学与专科性高校之间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二是根据本校实际设置学科专业和突出办学特色。厦门大学地处东南沿海,面向海洋,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又是广大南洋侨胞的故乡,南洋侨胞在数十年的爱国救国运动中已形成捐资办学的优良传统,他们非常关心厦大的发展和未来。王亚南根据学校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特色,明确提出“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与华侨,为千百万华侨服务”的办学理念和重点建设海洋类学科的特色发展战略,设置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专业,要求各专业各教研组加强与南洋、台湾及本地特点有关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并于1956年成立南洋研究所,以加强南洋问题研究。同时,为适应“面向东南亚华侨”的需要,厦门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华侨函授部,教育对象从海外华侨扩大到华人以及其他海外人士,在联系和团结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增进与东南亚国家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质量观


  质量观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所秉持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意识,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对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所持的基本认识。王亚南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大学生存发展的核心,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大学改革的根本,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应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


  1.处理好全面育人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全面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政治思想教育是落实全面育人的关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政治思想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以之作为检验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王亚南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调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工作之中,推进形成全面育人的格局,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他说:“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保证政治质量是‘全面发展’的首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关键,单纯业务观点忽视政治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如何发挥政治思想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王亚南主张在专业学习中进行阶级观点、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2.处理好制度建设与形成良好风气的关系


  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大学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又是大学气质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存在之基、发展之魂,而制度建设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根本保证。王亚南担任大学校长期间,倡导建设文明的校风、务实的教风和向上的学风,并主张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来推动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他认为,大学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就要按规章办事;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要有规律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处理好教学为主与兼顾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无教学的科研,也没有无科研的教学。王亚南担任厦门大学校长以后,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主张以教学为主,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形成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补的协调关系。他说,“大学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科研机构,但首先是教学机构”,因此必须突出教学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否认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相反,“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是互相为用互相提高的,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互相矛盾的,教研组就是结合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基本组织”。


  4.处理好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高水平大学也不可能建成。王亚南担任大学领导期间,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力图通过扩大教师队伍的数量和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分析发现新厦大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老的少、新的多、骨干队伍不雄厚”的问题,完全不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于是提出“努力培养出一些学术上有独创水平的、有杰出成就的、能够列入国内先进行列的教授、副教授,和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讲师”的师资建设目标,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并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又红又专为标准,做到“红、专、健”全面发展。其中,“红”的要求是政治过硬;“专”的要求是业务精湛;“健”的要求是身心健康。


  5.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的两种基本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知识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创造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掌握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互促互融。王亚南从长远的学习和人才成长的整体过程出发,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之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之促进新知识的掌握。


  (三)教师观


  教师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义务,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教师观决定着教育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到教师的成长发展。王亚南是个懂得教师成长规律的教育家,其教师观反映在他对教师的领导与管理上,体现于他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上。


  1.提倡勤奋治学,反对投机取巧


  勤奋治学是教师成功成才的前提条件。王亚南提倡通过实干苦干和勤奋治学来实现教师的成长,反对一切因循惰怠、投机取巧的思想。他把勤奋治学看成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认为一个人能否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既跟他的自学方法有关,又跟他的治学态度有关。他以自己对《资本论》的学习为例,认为治学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反复过程,才能逐渐予以解决”。对于那些有学术天赋但努力不够的青年教师,他指出,如果一个人不勤于学习和钻研,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他经常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提倡循序渐进,反对急功近利


  循序渐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法则。王亚南提倡教师的专业发展遵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规律,反对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做法。他说:“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个较长期的艰巨的思想工作过程。”青年教师要想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务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他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后,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有迫不及待出成果,在教学上有急于开课的倾向,于是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并提出“边干边学”和系统读书相结合的教师发展和培养原则。


  3.提倡团结协作,反对单打独斗


  团结协作是教师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王亚南提倡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彼此合作、在协同攻克科研难关中实现共同成长,反对闭门造车、单兵独进。他说:“独自一个人学习,易使人流于孤僻,流于孤陋。”他从自己成才的经验中发现,教师的成长既需要个人独立钻研,更需要互教互助互学,只要是能者,皆可以为师。


  4.提倡人人平等,反对以势压人


  人人平等是教师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王亚南提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极力推崇学术自由,反对论资排辈,以势压人,强调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注重能力优先而不是资历优先。他在厦大当了近二十年校长,可谓大权在握,但他从不以权谋私,相反他极力反对以权压人,他常说:“特权是腐败的开始。”在学术管理上,王亚南摒除陈腐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不管是资深学者还是年轻教师,只要其观点是正确的,王亚南就充分尊重他。作为声名远扬的著名学者,王亚南身上见不到任何傲慢自私。相反,他身上体现的是严肃的学者和平和的领导的双重美德。他唯真理是从,一经发现自己观点上的错误,就坚决摈弃。


  三、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崛起,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蕴藏的发展观、质量观和教师观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诸多观念不谋而合,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改革可以从王亚南高等教育思想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一)转变发展观念,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王亚南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科技进步紧密结合,与国情、社情、教情高度耦合,对于高等教育在服务大局中提升能力与水平,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坚持质量本位,提升高等教育供给水平


  提高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心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益,借此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王亚南倡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强调育德与育人并重、制度建设与学风建设并举、教学与科研并进、求知与启智并行,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师资队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实现高等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王亚南倡导的高校教师观强调勤奋治学、循序渐进、团结协作、人人平等,为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时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高等教育领域中“官本位”色彩浓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迷恋行政领导岗位;在严苛的职称评定和考核下,青年教师学术浮躁;高校师资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成长缓慢等。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加快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教师质量,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