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 正文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21-10-24 15:53

摘要: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痼疾,从来没有消除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战后几次规模较大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共同点、不同点及趋势。指出我国应积极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要学会“化危为机”;保持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在危机治理上,要敢于“不走寻常路”;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治理机制。  关键词...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痼疾,从来没有消除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战后几次规模较大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共同点、不同点及趋势。指出我国应积极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要学会“化危为机”;保持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危机的根本;在危机治理上,要敢于“不走寻常路”;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治理机制。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危机;危机治理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3-0011-05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就如影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经济危机通过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从单个国家和局部地区向全球扩散,其影响更加深广。自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各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多达数十次,其中波及全球的共有五次。


  一、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概况


  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出现在1957年-1958年,距前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37年)20年。这次危机于1957年4月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后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此次危机的谷底时期在1958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均下降了5%,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从2.9%下降为0.9%,失业人数上升到1000多万。这次危机大约持续了1年,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1958年第三季度止跌回升。危机在日本持续的时间最长,为13个月。在危机的治理方面,各国大都沿袭了30年代大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此次危机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出现明显下滑[1]。


  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出现在1973年-1975年,距前一次危机结束相隔15年。引发危机的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的石油涨价,也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在危机中,美国、日本、英国、西德的工业生产萎缩,经济增速下降,股市崩溃,失业率和通胀率高涨,国际收支顺差缩小、逆差扩大。此次危机持续了两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发达国家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最低为-0.4%,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人口总数高达1850万。这次危机还导致了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大幅下降,大量银行倒闭,进出口贸易萎缩,通货膨胀加剧,英国通胀率高达48.6%。在危机治理方面,各国主要依靠赤字财政,惟有日本不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且制定了产业政策,进行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此次危机的持续在时间上颇有同步性,各国均于1975年春、夏走出危机[2]。


  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于1979年-1982年,与上次危机仅相隔4年,这次危机也与石油涨价有关,也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出现滞涨的现象。此外,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约为三年半时间,生产下降幅度不大,而且在北美和日本出现W型波动(即危机中生产先下降再回升再下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倒闭和失业创战后最高纪录,并且发展中国家受害较重,一些国家在1982年爆发了债务危机,以拉美和非洲为代表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付出惨重代价。日本由于在上次危机中及时调整了产业布局,遭受冲击最小,并率先走出危机。在危机后,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电和汽车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紧接着在1985年,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2]252-253。


  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于1997年-1999年,与上次危机相隔16年,最早发端于泰国,被称为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由国际投资基金冲击导致泰铢大幅贬值引发,继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货币纷纷大幅贬值、股市暴跌、贸易赤字大幅攀升,外汇储备耗损严重,国内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这场危机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最终波及到实体经济,印尼等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除了国际游资的投机外,还有亚洲国家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如不合理的外汇政策和外债结构。在危机的应对上,新加坡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改革使其减弱了冲击的程度,避免了经济严重衰退,并很快得到恢复[3]。


  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是爆发于2007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距上次危机相隔8年,最先发端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欧盟、日本,并向全球扩散。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上升,最初是一场金融危机。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多家投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率一路攀升,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美元贬值,国民经济连续出现负增长。随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这场危机推向欧洲等持有次贷衍生产品的国家,英国和欧元区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纷纷出现经济负增长、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货币贬值,进而引发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日本、中国也遭受严重牵连。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2009年,世界产出比去年同期下降0.6%,美国GDP年增长率为-2.6%,欧元区为-4.1%,英国为-4.9%,日本为-6.3%。在危机的治理方面,各国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方案,同时加强了国际合作,共同解决这次危机带来的种种难题,包括进行经济磋商、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推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等。


  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共同点


  (一)危机起因大多归咎于发达国家


  从战后的五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源地来看,除亚洲金融危机外,其他无一例外地发端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且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而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发端于泰国,但是国际炒家的投机是引发危机的重要起因,而这些国际炒家以美国的投机家索罗斯为代表,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也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者所操纵。


  (二)引发危机的导火索多具有外生性


  纵观战后五次世界经济危机,导火索大多是非经济因素,具有外生性。第二、三次世界经济危机是战争因素(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所导致的国际石油供给缩减,引起油价上涨,从而引发危机。而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结果,换言之是人为因素。次贷危机表面上看是美联储调高利息引发的次贷违约引起的,但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违背行业道德,将不合格的金融产品兜售给毫不知情的投资者,可以说是商人逐利的贪欲和道德风险所引发。事后,华尔街无良的金融高管们受到了追究和法律制裁,甚至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被揪出问责。


  (三)引发危机的根源在于自由市场经济的无序性


  不管引爆危机的导火索是什么,最后导致经济崩溃的根源都在于自由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发展模式、不合理的外贸结构和外汇管理体制、金融衍生工具过度创新、金融监管缺失等。而造成这些缺陷的正是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利益和集体福利的矛盾冲突,其实质是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无序性。


  (四)全球化在危机扩散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战后的五次世界经济危机起源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却无一例外地扩散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充分体现出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源在国际间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另一方面,也造成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尤其是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存在,导致危机的传播途径更多、传播速度更快。这在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于美国“生病”,全世界都要跟着“吃药”。


  (五)危机治理“治标不治本”,引爆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从治理危机的措施中不难发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治理工具,其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国内的消费和投资,即扩张总需求。总需求管理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调控方式,也曾有效地帮助很多国家渡过经济危机。但是,“一乱一治”的总需求管理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只能延缓或推迟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依然存在。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只要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会周期性地爆发。


  三、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不同点


  (一)引爆各次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同


  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起因于美国内部投资结构不合理,或者说是投资过度;第二、三次世界经济危机是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游资的恶意炒作加之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体系不完善、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违约造成的,并由此引发金融风暴。前三次经济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领域,后两次经济危机起源于金融领域。


  (二)各次危机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


  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持续了一年,第二次持续了两年,第三次持续了三年半时间,第四次为两年,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自2007年第三季度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仍有部分国家没有走出衰退。


  (三)各次危机影响的范围不同


  前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仅限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西德。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不仅影响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影响到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影响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俄罗斯。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范围最广,不仅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也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


  (四)各次危机治理的具体方式不同


  面对危机,虽然多数国家都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不同。在前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各国各自为政,都是“自扫门前雪”和“独善其身”,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亚洲国家除了采用国内经济政策外,还借力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寻求国际社会的救援。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即次贷危机,则是各国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五)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同


  各国刺激经济采用的不同措施也产生了不同效果。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各国均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惟有日本既采取了财政政策,又采取了产业政策,为日后经济起飞打下良好基础。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通过金融改革,也避免了危机的恶化。由此看到,传统的危机治理政策不如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有效。


  (六)各国受危机影响的深度不同


  在前两次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和英国是重灾区,而西德和日本相对缓和。在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英美受到重创,拉美和非洲的部分国家爆发严重债务危机,而日本在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崛起了。在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亚洲国家遭受重创,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基础上雪上加霜,俄罗斯爆发债务危机,深陷泥潭,而中国采取了有效对策,香港和内地经济均未出现严重问题。在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中,欧盟、日本受冲击较大,而危机的爆发国——美国反而受冲击较小,且美国早于欧盟和日本出现经济复苏迹象。


  (七)各次危机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同


  前三次世界经济危机后,英国和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出现明显下降,以美元为核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本和西德开始崛起,尤其是日本经济出现腾飞。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后,日本经济加速恶化,而美欧经济未出现明显变化。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后,美欧的经济地位进一步下滑,日本经济再次被拖入低谷,而新型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的国际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四、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趋势性分析


  从战后五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以下趋势:


  (一)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步性加强


  从危机爆发的持续时间以及各国爆发危机的先后顺序上看,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时间越来越短,危机在各国的爆发越来越趋于一致。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加强的表现。


  (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战后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从世界经济的中心国家扩散到外围国家。一方面,这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广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各个国家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加大,中心国和外围国不再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相互制约的矛盾共同体。


  (三)世界经济危机的治理越来越复杂,全球治理机制亟待建立


  从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到次贷危机,引爆危机的原因越来越复杂,传导机制越来越隐蔽,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危机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虽然每次都采取了各种举措,但是危机依然频繁爆发,依靠局部地区和单个国家治理危机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因此,需要各国具有普遍联系的眼光,建立全球性的协调治理机制。


  (四)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


  前三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都在实体经济领域,后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均与虚拟经济相关,具体来说是金融衍生产品。这一方面说明当前金融产业非常发达,金融衍生工具被过度创新,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中的需求不足问题通过金融创新得以掩盖,也掩盖了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危机的本质依然是有效需求不足,通过金融衍生品创新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不过是虚假繁荣。随着当今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日益发达,金融风险将更加巨大而隐蔽,有效监管也越来越难实现。


  (五)中心国转嫁危机的能力越来越强


  从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外围国家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而中心国,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通过金融产品的全球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将本国的损失分摊到利益相关国身上,转嫁了国内的经济风险和危机。尤其是次贷危机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的手段使持有高额美元资产的国家承担了治理危机的成本。


  五、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要有国际战略眼光


  目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也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想要独善其身越来越难,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也被日益削弱。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具有国际眼光,能够统筹全局,运筹帷幄,着眼长远。同时,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分享全球化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防范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提高忧患意识,进一步调整完善国内经济结构、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使诱发危机爆发的因素得以消除。


  启示二:要积极应对危机,学会“化危为机”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尚未完全结束,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将世界经济再次拖入低谷,事实上欧债危机也是次贷危机的衍生物,这充分说明次贷危机极大的破坏性。目前,虽然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布满阴霾,但仍应看到在危机中隐藏着很多机遇。在世界经济增长疲软的态势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8%的高速增长,2010年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前景也普遍乐观,国际组织不断改善我国的世界经济地位,比如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此外,遭受次贷危机严重冲击的很多欧洲国家也伸出橄榄枝,表达与我国合作的意向。因此,我国要抓住危机后的有利时机,顺势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的力度,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启示三: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危机的根本


  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来看,引发危机的根源在于国内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缺陷。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国内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对外开放和应对危机的经验不足,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因此,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始终要把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启示四:在危机治理上,敢于“不走寻常路”


  通过各国应对危机方式的对比,我们发现敢于突破常规,放眼长远,致力于战略性经济布局的国家在应对危机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前,我国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很深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在危机的应对上,我们不能盲目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药方照单抓药,必须结合具体实际,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同时也要以长远的战略布局引导当前的经济发展,从源头上消除和控制经济危机爆发的条件。


  启示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通过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趋势分析,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危机的全球化,靠单个国家的一己之力难以防范和应对。因此,在防范和应对危机时,我国一方面要致力于自身的经济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寻求全球治理。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未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因素和世界经济的运状况行。通过分析历史,我们要汲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从成功者那里取长补短,避免重蹈失败者的覆辙。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