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正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来源:UC论文网2015-12-19 18:26

摘要: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同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实践性是其学科具有的突出特点。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同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实践性是其学科具有的突出特点。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指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视野,必须借助其力量才能得以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引领作用,脱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引领,马克思主义学科就不可能健康和谐发展。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范围,在学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等同于高校全体教职员工,这是广义的理解;狭义上的理解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等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构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本文是从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方面来探讨相应的学科建设问题的。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工作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高校其他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相比,其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建设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建设的特殊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其主要和首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属性具有自身的特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属性既具有其他学科都具有的科学性、学术性、逻辑性等共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体,兼具有政治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哲学社科学科体系。

  一、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现实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要求,由于缺乏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整合起来的学科支撑,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特别是从事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大学人认为选错了工作、低人一等、是学校的二等公民,存在着“找不到学科平台、觉得没有学科支撑与学科归属感”的现象,因而这部分大学人的工作状态是极其不稳定的,其中一些人在完成高一级学历深造或有条件的时候,往往转向相近的专业教学或管理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则转向专任教师。甚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中的一些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很不全面和透彻,个别成员还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而且已严重影响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效果。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成员的学科归属感,可以起到稳定这支队伍的作用。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学科建设,使这支队伍的成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意识,尽快调整自己的学科归属,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设计好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不断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整合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三支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其具体工作任务与分工的不同,每一支队伍都有其特殊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目标和相对独立的工作评价准则等,大众化队伍中的三个群体各自独立,在长期的群体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意识,客观上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相互分离的倾向,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共同的群体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大众化的“三支队伍”的总体工作目标是相同的,而且其思想基础也是相同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切实改变学科队伍分散状况,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才能把大众化的“三支队伍”整合为一个价值取向相同、工作目标相同、相互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队伍。

  三、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总体数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队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联系实际、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还比较缺乏;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优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领军人物还不够多;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中青年骨干数量还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学者们普遍认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不足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主要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两部分组成。大众化建设的队伍是否具有高水平,三支队伍是否团结合作,整个大众化队伍能否形成强大的合力,学科带头人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顾珏民教授认为,学科带头人是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带领队伍进行学术研究,并且具有较丰富的科研成果,是在学科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教授。大众化学科建设队伍的主体即“三支队伍”。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项目申报、研究,重点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学科建设过程就是不断培育学科带头人的过程。发挥高校的特色优势,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各专业学科相配合,组建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宣传创新团队。 
骨干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点。骨干队伍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骨干队伍的培养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学科的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科建设中,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制度,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和部署,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规划,加强社会考察环节,以在职或脱产培训等方式,选拔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

  四、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

  1.学科建设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自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但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哲学社科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密切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理论成果的丰富,对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其学理支撑意义重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说服性,基础在于加强学科建设。 
2.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科基础比较薄弱。“05方案”中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较以前更加综合,单靠过去分门别类的知识,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已不能满足教学的相关要求,教育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特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一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成果的师资队伍。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解答不够深刻、说服力不强的现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培养基地的作用。 
3.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面对90后的大学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哲学社科学科体系的建设,必然进一步提高高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大众化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特别是进一步扩展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知识,如青少年心理学、高等教育学、行为决策学等学科知识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方法、手段、途径等,最终目的都是为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脱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哲学社科学科体系支撑的教学改革,既不能确保其方向的正确性,也不能确保其改革的成效性。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过的道路,就能清醒地看到每一次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和进步,都会带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的调整和新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科学性的认识,实现学科建设主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主体的统一,有效地实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学科教育和培训计划,只有这样,学科的发展才能和队伍的建设协调共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