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工程技术类 > 机械论文 > 正文

论专业平台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4 20:15

摘要:

摘 要 :针对平台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满足新

摘 要:针对平台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满足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专业平台;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平台建设是我校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囊括原计算机、光电、机电三个系成立了信息与机电专业平台。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目前建立适合信息与机电专业平台建设相关课程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也是个热点。其中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模块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机械工艺学教学效果和工程素养,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对其进行重新整合研究。
  一、专业平台建设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现行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多数是融合了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设计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材内容求全而缺乏针对性。而不同高校生源、就业领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内容应体现出自己特色。我校地处鲁西南,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山东,机械工业是支柱产业,而我们滕州市又有"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根据地方产业对人才市场需求,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我们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专业平台学生前1.5年在平台学习平台基础课程,后2.5年分到各专业模块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了与平台学生课程体系衔接相适应加之受课时量的限制。我们以就业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必须、够用、适度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优化内容结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按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构建了3大模块,主要教学模块如图1-1所示。教学内容能呈现我们地区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
  (二)教学内容删减繁杂的计算推导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比如在加工质量这一部分内容,删除掉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中的一些公式的计算推导,定性理解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向导,以工艺规程的制订与实施为课程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并遵循图样分析、工艺分析、工艺规程的制订和实施、质量检测等流程组织教学,突出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中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案例我们选择地区机床制造业为背景设计教学案例。以典型的机床制造企业生产零件主轴、齿轮、箱体、拨叉类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有效的解决了教材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另外教学过程中贯穿这些企业生产案例,使得学生尽早的接触行业案例可以更好地培养兴趣,并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可以更好的适应角色打好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本课程实践性强,由于大多数学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学生初接触课程,对所学内容感觉抽象,感觉琐碎,逻辑性不强,难学。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对分割开来。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考虑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我们学院实际情况,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中,改革教学模式,吸取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生产过程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采用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加强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一)积极开展适当适时的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分离的局面,充分利用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教学资源,将课堂转移到校实训中心,现场教学,这样学生对于机床、刀具、夹具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图片上,对于工序、工位、走刀、安装等基本概念不再停留在概念理解和想象上,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看的见摸得着,提升了学生对机械加工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求知欲,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辅导作用。比如在阶梯轴的加工中,学生分组合作从图纸分析到整个加工工艺过程最后加工成品,学生分析解决,任务解决过程中,教师指导。再产品检验,质量分析,没有达到质量要求的要分析原因,找出实际解决方案,增强了学生质量分析和控制意识。通过任务驱动,项目的实施,学生对整个工艺过程加深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斗志,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任务完成,增加了其成就感。
   (三)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工件的基准与定位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讨论题目和要点,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讨论、总结、整理,撰写讨论结果报告,且做成PPT演示文稿。讨论课时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提问并进行讨论,最后学生要上交讨论报告。再如在夹具教学中,我们实验室有各类夹具,让学生课前到实验室先看实物了解夹具,再查阅相关知识内容,课上再讲解、讨论夹具结构性能。通过对重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讨论研究,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案例中的反面信息,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课程设计题目从本地机床制造企业选题,建立丰富的课程设计试题库,选取主要生产零件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学生坐在教室拿着设计手册完成任务的现象,增强了课程设计效果。
  加强学生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现场的实践环节,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参与到产品工艺的制定中去,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将来学生就业的无缝接轨打下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多种类的生产设备,确保课程教学始终保持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的密切联系。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艺人员,围绕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介绍,讲授实际的生产工艺与新工艺、新技术发展,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了解机械制造领域最新动态发展。
  (五)以机床零件为研究对象,强化工程实践意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长期以来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对于问题的分析处理上,工程意识淡薄。以本地制造业发展特色中小机床等产品及其零件为对象,教学中重点结合项目学习法,学生着重剖析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方法及工程制图这门工程语言的表达,培养学生本行业内机床设备的认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这些制造加工技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加工视频、动画视频等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表达典型零件加工过程,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利用Solid works三维软件拆装夹具,将夹具的装配过程进行图文并茂分析及进行动画演示,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很容易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我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情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局面,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应用,使得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得以实现,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三、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情况考核都是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最后一张卷,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尝试采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模块综合考核模式。考核不再仅重结果,而是重过程。将听取企业人员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报告情况撰写文献综述报告,企业参观实习报告,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章节小测试等都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表如表3-1所示。学生更注重过程学习,而不是考试前搞突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表3-1 考核体系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出勤(5%)
作业(5%)
讨论
(10%)
随堂测试(10%)
实训操作(10%)
文献综述(10%)
实习报告(10%)
期末考试(40%)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迅猛发展,培养适合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新常态下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刻不容缓,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2]韦衡冰.《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改革教学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3).
[3]王维,朱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4).
[4]梁发周,谭险峰,王金林,等.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5).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