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正文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

来源:UC论文网2019-04-08 14:18

摘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134-03  一、压力的涵义及其研究  压力(stress)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6-0134-03


  一、压力的涵义及其研究


  压力(stress)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义。国外对压力的定义很多,其中有两类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类是把压力定义为一种持续的躯体反应,比如塞里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另一类是认为压力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拉扎罗斯和弗克曼认为压力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作用。


  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侧面来界定压力:一是从引起压力的外在刺激和个体内在感受出发进行定义,比如,台湾学者张春兴认为,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环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1]二是从个体身心承受能力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比如,有学者认为,压力是对人的精神和身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如果承受力能满足这种要求并欣赏其中的刺激,那么压力就受人欢迎、有益而无害。反之,如果承受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压力就不受欢迎、是有害而无益的。[2]


  压力是倍受研究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外关于压力的研究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研究者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机体对压力的反应。50-6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第二个阶段为发展取向(自80年代开始),此阶段对压力的研究突破了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着重研究个体内部的各种认知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我国关于压力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研究社会转型给不同职业人员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其中,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则是90年代末期出现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研究者主要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压力感、压力应对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者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本文将就此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1.研究内容


  (1)压力源和压力感的研究压力源、压力感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早期研究的重点。压力源也称压力事件,是指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主观感受。压力源与压力感密切相关,二者一般可视作同一研究的两个侧面。


  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压力源、压力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郭晋武、佘双好对大学生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发生频度较高的生活事件大多为心理压力强度较低的事件,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大都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父母及家庭、学习进步等方面有关。[3]樊富珉、李伟采用自编压力调查表对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源调查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大小依次排序为: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4]李虹、梅锦荣的研究显示,15种主要校园压力源被识别出来,依次为: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5]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13所大学共2007名大学生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主要来源依次为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6]杨心德、蔡李平、张莉的调查发现,使大学生体验到压力的压力源主要有社会、家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身体等八个方面。[7]


  我国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2)压力应对的研究应对(Coping)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机制,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一直备受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应对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


  压力应对源是个体降低压力感或提高应对行为的条件或内在素质,其主要包括内在压力应对源(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感等)和外在压力应对源(社会支持等)。国内学者对压力应对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在压力应对源上,如李虹提出了新的压力应对源――“生命愿景”。[8]


  应对策略是个体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国内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韦有华、汤盛钦研究发现,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包括,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和听之任之。[9]樊富珉、李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主要采用“自己解决”的策略。[10]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健康。[11]张林、车文博、黎兵以心理调节机制(调整心态、调节情绪、调整认知、总结经验)、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避)和外部疏导机制(转移、宣泄、倾诉求助)为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大学生应对方式总体上以心理调节机制为主,自我防御和外部疏导机制使用较少。[12]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在压力面前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但主要倾向于“自己解决”,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在以上的各项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还报告了大学生不同群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分布特点,并进行了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等的显著性比较。


  (3)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社会支持、人格与压力的相关研究最普遍。淘沙、李伟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不论压力高或低,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比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显著较少;高压力低社会支持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相对最多。[13]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的研究表明,人格对压力不仅具有短期效应,而且对两年后个体的压力仍有持续影响。[14]此外,研究者还对应对方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等因素与心理压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2.研究方法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已有研究中可以发现,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探索,一类是实证研究。其中理论探索中多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实证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从研究工具来看,多数研究者是通过自编的大学生压力问卷对大学生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对所用问卷的编制过程专门予以发表的主要有以下几项研究。肖计划、许秀峰在参考部分国外问卷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人处事的行为习惯,编制了“应对方式问卷”[15]。解亚宁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将国外的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6]李虹、梅锦荣在对国外压力问卷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中国大学生压力量表。[17]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应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1.研究中使用的量表众多,标准不一


  一个好的量表是准确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调查研究成功的关键。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大学生压力量表。从上文可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发展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的量表,但这些量表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还是使用自行编制的量表。尽管这些量表都经过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也适合某种特定的研究,但问题是,这种状况带来两种不利局面:一是研究量表数量众多;二是由于编制量表的理论基础不同,标准不一致,同类研究之间无法进行比较,难以进行成果推广。


  2.研究的重复性大


  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重复性很大。这里的重复性指的是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农、林、医、师、军校学生与普通学生;重点高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男生与女生)分别进行的同类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来源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研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结果却比较一致。由于大学生是特定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所处环境基本相似的特点,其压力来源和表现必定有很大的相似性。大量的重复性研究不仅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展望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和压力应对等领域,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在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1.在研究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应用性


  十几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对如何降低或消除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没有提出有效策略,以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应用性,应从实践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压力应对的方式和效果,切实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问题,[18]加强研究结果对实践的指导。


  2.在研究内容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源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目的在于疏解其压力。达到这一目的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控制或消除压力源;二是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十几年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压力源是不可控的,也是无法被消除的,而大学生抵抗压力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所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重点。由以压力源研究为主转为以应对源研究为主,由重视外在压力的研究转为重视内在心理应对能力的研究,这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3.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


  今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仍然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以实证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中,其主要的研究工具是问卷,研究者将会在现有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统一的问卷并使其标准化。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