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高中数学论文 > 正文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UC论文网2021-01-13 08:24

摘要:

  【摘要】问题导学法意为教师通过课上提出问题,引导教学对象进行思索、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授方面,引入该方法可以有效调动高中生之思考积极性,从而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为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教师要以高中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并在恰当时机提问,实现以问导学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价值;应用策略  基于新课改深入推进,问题...

  【摘要】问题导学法意为教师通过课上提出问题,引导教学对象进行思索、探究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授方面,引入该方法可以有效调动高中生之思考积极性,从而充分挖掘其自身潜力。为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教师要以高中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并在恰当时机提问,实现以问导学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价值;应用策略


  基于新课改深入推进,问题导学法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高中生思路、指明探索方向,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要将问题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其提高高中生关注,促进其思维发展,增进教师与教师、高中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每一位高中生进步。本文分析了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学科方面的价值,并探讨了具体运用方法,以期构建高效课堂,提高高中生之分析水平、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水平。


  一、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科的核心就是发掘、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分析、探究,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促进问题的破解。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要恰当运用问题来引导高中生,激活其思维能力,帮助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为了充分发挥问题导学法之作用和价值,教师必须合理建构问题,把握好问题难度和层次性,认识到问题导学法并不是和高中生一问一答的过程,而是引导高中生自主思考的手段。


  具体而言,问题导学法之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应用该方法可以促进高中生的自主探究。在该模式下,高中生是课堂主体,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可以通过自行探究获取新知和提升思维,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其二,能提升高中生的综合思维素养。高中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究,解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提升思维之逻辑性、开放性等。其三,能破解难题,提高学习效果。对于高中生而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像是搭设的一个梯子或支架,运用由易到难的问题将高中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明晰思路,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其四,能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就像一堂课的线索,能将各个教学环节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引导高中生逐渐深入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提升整体的教学效率。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問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趣味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高中数学讲授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从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设计趣味性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比如,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中,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例题:“某钢材库新到200根相同的圆钢,若将其堆成正三角形垛(如图1),并尽量少地剩下圆钢数目,问这个最少的数目是多少?”这道题乍看之下难度较大,主要是高中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因为同时呈现了图片,又会让高中生得到一些启发,而且这种数形结合的形式比较有趣,就像一种解谜类的题目,教师要让高中生边看题边思考,并分组讨论,试着求出结果,高中生们集思广益,有的组直接用计算器将每一层的圆钢数相加,直到最接近200的190,此时n=19,剩余10根钢材。但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更复杂的公式或者更大的数,所以其他组利用教师介绍的倒序相加法从2Sn入手,推导出Sn==na1+d,接着,只需列不等式n+≤200求n的最大值即可。


  图1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在应用问题导学法开展教学时,为了调动高中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建构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学习兴趣,让其自主融入到课堂之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践,有机引入生活元素,尽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高中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促使其把握数学本质。


  比如,讲解《集合》时,教师能够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我们班所有同学的合照”、“四川熊猫基地的所有大熊猫”、“我们学校的所有教学楼”,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图片中的事物?”让高中生集思广益,引出集合的概念。在讲解元素时,可以用班级和高中生举例,这样高中生会产生亲切感,而且比较通俗易懂,如:“如果我们班是一个集合,那么张XX(本班高中生)属于这个集合吗?李XX(隔壁班高中生)呢?这个集合有多少个元素?分别是什么?属于有限集还是无限集?”等,引导高中生在熟悉的情境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三)根据高中生情况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为问题,问题为指引高中生探究之线索,也是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的纽带,问题设计的水平影响到教学效果,必须引起教师重视。通常,在一堂课上需要提出不止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每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链的衔接、梯度与逻辑性,保障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考虑问题的系统性,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明确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其次要合理控制题目难度,避免太过简单或过于困难无法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性,难以起到提问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层次性问题,尊重高中生个性化与不同性,通过提问让每一层次高中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升。


  比如,讲解《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时,简单介绍完归纳推理的概念后,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能归纳出什么结论?由铜、铁、铝、金、银能导电,可得出何种结论?观察等式:1+3=4,1+3+5=9,1+3+5+7=16,能得出什么结论?证得某命题在n=0时成立,又假设在n=k时也成立,再证明n=k+1时成立,由这两步,能归纳出什么结论?已知f(1)=0,af(n)=bf(n-1)=1,n≥2,a>0,b>0,推测f(n)的表达式。”这一系列问题看似没有联系,但实际上都属于归纳推理练习,而且难度逐渐增加,高中生从开始的归纳常识,到观察规律加归纳,到最后体会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了解基础和递推的关系,从而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叫学困生思考较容易的题目,中等生解答基础题目,而优等生解决难度系数高的题目,但每个问题都要留出相应的时间,鼓励高中生勇于挑战能力范围以外的问题,实现能力的提升。


  由上可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应用问题导学法除了能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为实现其教学价值最大化,教师须综合评估高中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水平、认知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尊重高中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运用趣味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结合生活元素建构逼真教学情境,根据高中生情况精心设计层次问题,借助于恰当、合理的提问激活高中生思维,激发其积极探究,提高自学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