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必须重视外语专业本科生正确翻译观的培养

来源:UC论文网2020-12-18 09:53

摘要:

  摘要:本文分析了两本翻译教材各自为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提供的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必须重视对外语专业本科生正确翻译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材中的译文缺陷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误导,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翻译教学;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观  笔者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曾选用了张培基等编的《英汉翻译教程》和陈新主编的《英汉文体翻译教程》,两本教材都有为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配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两本翻译教材各自为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提供的译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必须重视对外语专业本科生正确翻译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翻译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材中的译文缺陷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误导,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翻译教学;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观


  笔者在英汉翻译教学中曾选用了张培基等编的《英汉翻译教程》和陈新主编的《英汉文体翻译教程》,两本教材都有为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配备的参考译文。仔细研究这两个译本后发现,它们都确有焚琴煮鹤之嫌。在向学生详细分析这两个译本后,不由得对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番思考。兹将笔者的分析与思考发表如下,希望引起翻译教学界的重视。


  1.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的两个教材译本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不仅是演说史上的名篇,也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杰作。限于篇幅,本文仅将两个教材译本抄录如下,以兹分析。


  译文一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以考验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地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便使我们从这些光荣死者的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以便使我们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张培基等,1980:282-283)


  译文二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国内战争。战争考验着这个国家,或任何信奉自由、平等的国家,能否国基永固,长治久安。


  今天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隆重集会。我们来到这里,将战场的一角奉献给那些为捍卫国家生存而英勇捐躯的人们,作为他们最后安息之地。我们这样做完全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


  但是,从更重大的意义上说,我们并不能使这片土地成为圣地,我们并不能使它流芳百世,我们并不能使它永垂不朽,因为在这里进行过斗争的、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勇士们,已经使这块土地变得这样圣洁,我们的微力已不足以对它有所扬抑了。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话,世人将不大注意,也不会长久记住,但勇士们在此的业绩,人们将永志不忘。而我们这些生存者所应该做的,就是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勇士们为之忘我战斗,并一直大力推进的未竟事业,就是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这些光荣牺牲的烈士们的献身精神,投身于烈士们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业中去;在烈士墓前表示决心——一定让烈士们的鲜血决不白流,一定要让这个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一定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永世长存。(陈新,1999:134)


  2.分析:翻译观的偏差导致译本的缺陷


  对翻译教材来说,配备译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翻译初学者学会各种翻译方法,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各种特点。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思想深刻、行文严谨、语言洗练,同时整个文章充满了对称美和平衡美的文学美感,读来铿锵有力,而两个教材译本在再现这些特点方面均有所欠缺,兹分析如下。


  2.1总体特点分析


  《英汉翻译教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字词句翻译的准确性而很少顾及译文语篇的整体效果。《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则恰恰相反,它重点讲解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与翻译方法而很少谈及单个字词句的翻译。不同的编写指导思想便使译本在以下两方面表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


  2.1.1翻译态度


  总的来说,译文一在翻译原文的字词句方面态度是非常审慎的,可以说每句话的翻译都是跟原文亦步亦趋的。这种翻译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译文总体效果不佳,失去了原文的文学美感,读起来干瘪瘪的,不像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讲。译文二虽然在体现演讲的总体效果上比译文一略胜一筹,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该译文翻译态度草率,出现很多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如滥用四字词“国基永固,长治久安”、“义不容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词所体现的意思在原文中连影子都找不到。还有一些滥用的四字词如“流芳百世”和“永垂不朽”跟各自对应的“consecrate”和“hallow”意思相去甚远,特别是“永垂不朽”根本不能用来形容土地,因为土地本来就是永恒的。此外,译文二还主观臆断地加上一些原文中根本没有的修饰语,如“隆重集会”中的“隆重”,“英勇捐躯”中的“英勇”,“忘我战斗”中的“忘我”等。如果说译文一还可以忍受的话,译文二就无法容忍了,若让翻译初学者受到这种翻译态度的影响,不如不上翻译课。


  2.1.2译文功能


  任何文本都具备一定的功能,对文本功能的划分,学者们曾提出了很多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德国翻译理论家Nord(1997:40)认为“都可以作为译员培训的起点”①。翻译课上对原文及其译本的功能进行分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通常情况下翻译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功能。在此笔者不妨采用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1988)的分类模式,把所有文本划归为或表意类文本,或传信类文本,或呼唤类文本。表意类文本只表述作者个人情感,并不关心读者的反应;传信类文本主要向读者传递知识;而呼唤类文本则要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或感受。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非常鼓舞人心、发人深省,按照这个分类模式,应属于呼唤类文本。译文一之所以总体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把原文的呼唤功能变成了表意功能,这尤其反映在最后一句话的翻译上。原文最后一句话包含四个由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具体说明了“thegreattaskremainingbeforeus”指的是什么,像四句口号,非常具有鼓动性,但译文一却译成了“以便使……;以便使……;以便使……,并且使……”,似乎把它们理解成了结果状语从句。这看似一个小小的误释,却大大削弱了原文的气势,把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讲变成了干瘪枯燥的说教。译文二用了“一定让……,一定要让……,一定要让……”,这在突出原文的呼唤功能方面稍微高明一点,因而在总体效果上略胜一筹。


  2.2细节问题分析


  在很多细节上,两个译本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2.2.1语篇组织


  两个译本都没有再现原文行文严谨的特点,都存在句子衔接不连贯,语义不合逻辑的地方。我们先看下面两个地方:


  1)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我们……。(译文一)


  第一句说“我们……”,第二句突然又转到“烈士们……”,然后又说“我们……”,中间便出现了语义断层,非常不连贯。


  2)……就是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精神,投身于……;在烈士墓前表示决心……(译文二)


  “任务”后面是个冒号,接下来就是解释具体什么任务,而“在烈士墓前表示决心”却称不上是一个任务,句子衔接同样不连贯。


  此外,原文最后两句“Itisforustheliving,rather,tobededicatedhereto...Itisratherforustobeherededicatedto...”呈排比气势,其中有两个紧邻“dedicate”的“here”也只是用来加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而两个译本都把它理解为“在这里”,完全不合逻辑。试想想,林肯当时演讲的场地只是一个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怎么“奉献”呢?


  2.2.2遣词造句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之所以语言洗练,充满了对称美和平衡美的文学美感,跟它的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是分不开的,而两个教材译本的遣词造句相对于原文就逊色了许多,甚至在好几个地方用语还不够地道,翻译腔十足。下面我们着重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


  原文第一句中“conceived...,dedicated...”是两个用作定语的过去分词,前面都省略了whichwas,后面都紧跟了介词短语,显得非常洗练,并且具有对称美,而两个译本都译成了“它孕育于……中,奉行……原则”的结构,不仅不够洗练,而且失去了原文的美感,不如译为“它崇尚自由,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崇尚”和“主张”是两个动词,后面分别跟两个宾语,这样既洗练,又对称。第六句中“wecannotdedicate”,“wecannotconsecrate”,“wecannothallow”三个分句字数相等,构成排比句,具有对称美和平衡美,其中dedicate,consecrate,hallow三词非常典雅,也成了翻译的难点。译文一把它们分别译成了奉献,圣化,神化。“奉献”跟原文意思上有点牵强,而“神化”的意思是把某人或某事变得很神秘,译“hallow”根本不妥。译文二对此句的翻译则更不消说,偏离原文太远。第七句中的“addordetract”在原文中很好理解,意思是“addordetract”这块土地的神圣程度,而译文一却照字面意思译为“增减”,在汉语里便让人感到非常费解。相比较而言,译文二译为“扬抑”要好一些。


  在词语搭配上,两个译本都有一定的问题。例如译文一第二句中的“从事……内战”,我们可以说从事一项事业、工作等,但似乎不能说“从事内战”;译文一还把原文倒数第二句中的“havethusfarsonoblyadvanced”译成了“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可能就是受了英语字面意思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努力推进”或“大力推进”,但似乎不能说“崇高地推进”;同样,受“dedicate”字面意思的影响,两个译本都把最后一句话中的“...dedicatedtothegreattask”译成了“奉献给……任务”,我们可以说“奉献给事业”或“奉献给国家”等,但似乎不能说“奉献给任务”。这些都造成了翻译腔。此外,译文二还出现了一个生造词“微力”,也不合汉语表达习惯。


  2.2.3技巧运用


  虽然两本教材都讲了一些翻译技巧,但在翻译时却没有灵活运用,致使译文某些地方表达效果不佳。例如原文第八句中“norlongremember”译文一译为“也不会长期地记起”,译文二译为“也不会长久记住”,都显得别扭;且译文一中“记起”是一个短暂性动词,用“长期”来修饰犯了语法错误。两本教材都讲到了正反译法,却没将它译为“也将很快忘记”。


  总之,无论总体上还是细节上,两个教材译本在再现原文方面都有明显欠缺。在向学生分析之后,笔者就明确指出这两个译本无形中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翻译观,而译本的缺陷主要就是由于它们的翻译观出现偏差造成的。译文一认为翻译不可随意改变原文形式,因而表现出对原文单句形式的亦步亦趋而不顾译文语篇的整体效果及译语习惯;译文二则认为原文的某些部分可供译者任意宰割,因而只求译文传达出某个既定的功能而很少顾及其他细节。这两种翻译观对初学翻译的外语专业本科生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观,笔者把该演说词重译如下,供学生参考,也供同行批评指正: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崇尚自由,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以此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崇尚自由、主张平等的国家是否能够长存。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来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土地供奉给那些在这里为这个国家的生存而捐躯的人们,作为他们的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合理而恰当的。


  然而,广义上讲,供奉此地,使之神圣,促之圣洁,非我等所能。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死去的,都已将此地圣化,对其或扬或抑,岂是我等微薄之力所及?我们在这里说了什么,世人会很少注意,也将很快忘记;但勇士们在这里做了什么,世人却绝难忘怀。毋庸赘言,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更应该致力于勇士们在这里为之奋斗并努力推进的未竟事业,更应该致力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奉献精神,投入到他们为之彻底献身的事业——我们决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这个国家,在上帝保佑下,将获得自由的新生——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决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3.思考:重视本科生正确翻译观的培养势在必行


  上述两本教材均由我国权威出版社出版,并再版过多次,足见其影响之大。连这样的教材都有译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的仅为其中的一篇译文),且再版多次也没做过任何修订,可见翻译教材的编写者与出版者对教材中译文缺陷的忽视程度,由此不能不引起对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新思考。


  这种忽视恐怕跟我们对本科阶段翻译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国内翻译教学理论界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可能就是“本科阶段翻译课的重点应该培养学生双语转换的能力和正确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穆雷,1999:121)而仔细审视一下,“双语转换的能力”的提法过于笼统,很难有个标准尺度②,“正确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主要是为学生正确理解原文服务,外语专业低年级的精读和泛读课差不多就解决了。这种理论上的弱点往往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实践上只要求本科生在学完翻译后能借助工具书勉强进行双语转换就行了。既然对本科生的要求这么低,翻译教材中的译文有点什么缺陷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教材的编写者与出版者也没必要花费心思去修订了。


  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翻译课的重点其实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观。翻译观好比人生观,它对译者今后的事业追求起着决定作用。正如人生观的形成要从青少年抓起一样,翻译观的形成应从初学者抓起。假如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正确的翻译观,他们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就可能翻译态度草率,产生的译文或交际效果不佳,或完全背离翻译的初衷,这对提高我国译文整体质量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教材的编写者与出版者或许会更重视翻译教材里译文的质量,避免让劣质的译文对学生翻译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这样,教材里的译文缺陷应该不会存在这么长时间而不经任何修订了。


  就算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立即清除有缺陷的译文,如果翻译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翻译观后,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辨别能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译文而不会盲信教材。这样,我们不仅能从根本上避免教材中的译文缺陷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而且能培养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翻译习作的能力。


  对初学翻译的外语专业本科生来说,正确的翻译观应该是:以严谨的翻译态度对待原文,既不过于拘泥于原文字面形式,又不对原文进行任意宰割;用地道的译语产生译文,让译文既在词和句子层次又在语篇层次尽可能接近原文,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要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翻译观,翻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讲授一些翻译技巧,还要给学生灌输一些普通翻译理论(generaltheory),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让学生站在语篇的高度把握原文和译文,灵活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核心期刊推荐